航亿苇:中国制造正被挤出美国超市

曾几何时,在美国超市服装、鞋帽、电器和许多生活用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一时间让美国人感到很郁闷,怎么都是中国制造啊?现如今,已改为越南、埃及、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了,美国本土制造也多了起来。可以印证的是中国这几年有大量工厂减产或倒闭,尤其是原来的外销型企业。东莞、宁波、常州、无锡、昆山、苏州、无锡、天津等地,2014年以来都有不少企业关门大吉。

2015年夏,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CG)发表了一个《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说是若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这是说生产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生产成本100美元,那成中国就是96美元。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已经非常接近了,便不再有竞争优势。

这分报告分析了中国制造成本大幅攀升的原因:

一、工人工资从2004年到2014年,上涨了187%;

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2004年至2014年升了35%;

三、能源成本上升,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2004年7美元,2014年11美元,增幅157%;天然气2004年5.8美元,2014年13.7美元,增幅236%。

而美国的工资从2004年到2014年仅增长了不到30%,虽然美国工人的工资还远远高于中国,但美国有更低的天然气价格、价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当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两项一对比,中国的成本优势就被抵销掉了。甚至现在中国的纺纱业成本已经比美国高出30%,导致大陆纱厂反而前往美国设厂。

美国人的分析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或有夸大的一面,但也说出了一定的趋势。就工资而言,美国普通工人月工资大约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中国普通工人为2000到3000人民币之间。美国工人的收入大致是中国工人的六七倍。十多年前,这个差距为十多倍。从两国工资的绝对值来看,中国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人的资的上升虽然比美国快一些,但远未到质变的地步。美国人讲中国工资上升过快让人不服,这不应是重点。中国也应当提高工资水平,不能总是做超低收入国家。重点确实在其他方面。

电价,美国工业用电比居民用电还便宜。徐匡迪在“2015:再塑发展新动力”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演讲中说美国工业电价相当于人民币1毛一度电,而中国是工业用电每度0.58元人民币。这个差距就大了。天然气,美国的价格也远比中国便宜。这样的反差就比较严重了。

汽油,美国现在大约每加仓3.2到3.4美元之间样子,合每升不到1美元,但价格一直比较稳定,换算成人民币6元左右,一般不到6元。中国汽油经过多次调价后,现在92号汽油每升不到6元了,95号还是6元多。我国油价高的时候,我印象中要到八九元的样子。

运输以汽车运输为主,汽车主要是烧油。中国与美国最大区别是美国很少收费公路,中国公路大多收费,且几十公里到一两百公里就有一个收费段。你驾车从北京到广州走高速,大约按5毛钱一公里算,要缴费近千元。小车一升油大约可以走10到15公里,那么,过路费就有六七元以上。货运过路费,现在的收费原则是远高于小车。中国的汽运成本,实质就比美国高多了。

另一个是很难比较的是房租。中国房价过高,早已超过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房价高,房租也高。房租有两块,一块是工厂和办公室租金,一块是民用房租金。虽然工厂一般提供集体宿舍,但那里生活条件太差,工人到了婚恋阶段,最起码要租一套小房子。这样,生产企业一块很大的支出用于工厂和办公室租金,另一块增加的工人工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交给了房租。在工厂订单充足,水电、燃料、运输成本没有上升到现在这个阶段时,工厂承受高房租没有太大问题。订单少了,租金不能少。即便租金不上涨,也成为难以承受的成本。

这里面产生了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问题。水电油等,都是大国企垄断性企业经营。为何这些大国企提供的产品价格,反而远高过经济发达的美国呢?大国企不是说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为何到头来反过来变成抬高一般制造业成本的罪魁祸首?

这些个大国企除了管理不当,大手大脚等之外,也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房地产价格高了,他们这一块的成本也被推高了。中石油、中石化建厂房、油库、加油站等,房地产成本上升也是要算进经营成本中去的。

就是高速公路这一块,也受到房地产的冲击。现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沿线的拆迁费用越来越高,而材料、建筑施工费用上涨幅度反倒有限。在投资减缓的情况下,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企业日子反而越来越难过。

主要是联动反应。房价带头高,水电油及运输等价格往上跟,再加上高税收、汇率、银行贷款利息等因素,如此一来,在中国工人工资绝对值仍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却大幅拉近了与美国的差距。同时,中国生产制造企业还直接面临增加环保投入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压力。

中国生产制造企业出路也许不得不转向内需经济、自主品牌经济和创新经济,但高房价、高水电油费、高税收、汇率、银行贷款利息这些压在企业身上,长远来看,并不能满足企业升级转型的必要条件。综合成本太高,哪里玩得转呢?

内需经济有一个大前提,是国民实际收入有大幅的提高。可现在,中国经济界和各级地方政府,仍在房地产经济的迷梦中沉迷不醒。就算企业被迫增加了一点工资,但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收入还是投给了房地产。相当一部分线用去买房和租房了,哪有多少余钱用于其他消费?

可怜的国人在这时候,又被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狠狠地忽悠进去了。阿里系等电商平台,将低价恶性竞争推向了极至,让假冒伪劣商品更加横行无忌。生产制造企业和城市商业都深受其害。国家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超低价竞争和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怎么能够达成自主品牌经济和创新经济的目标?

解开生产制造企业的钥匙首先就是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苦功夫,将房地产、水电油及运输价格降到合理的水平,并对超低价竞争和假冒伪劣商品实行铁腕整治,否则,恐怕我们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制造业走向衰落,让世界制造业大国之名拱手让予他国。是老航危言耸听吗?是老航不懂装懂而胡言乱语吗?那就走着瞧吧。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