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教授”获诺奖 陆学术体制引反思

【新唐人2015年10月07日讯】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的发现和提炼,成为本年度诺贝尔医药学奖的获奖者之一。而在中国大陆,屠呦呦被称为“三无教授”,屡次在院士评选中落败。诺贝尔荣誉背后,二者的迥异,引起反思。

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上世纪70年代领导课题组,从“黄花蒿”中发现并提炼出“青蒿素”,有效防治疟疾,因此获颁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镁光灯背后,外界发现,屠呦呦并非大陆学术明星,甚至被称为“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院士头衔。

媒体报导,屠呦呦曾几次提名参加院士评选,但全部落败。

反观中共治下的学术体制,媒体评价,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陆媒2005年就报导,中国两院院士评选,公关活动决定评选结果,选举过程腐败滋生。其结果是,随着两院院士人数大幅增加,中国科技竞争力,却由1998年的全球第13位,下降到2003年第29位。一些院士更是弃学术、追政治,为中共当局政治运动,提供伪科学的依据,如饱受诟病的何作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屠呦呦为何被埋没,外界也关注,屠呦呦之后,学术界是否后继有人。

媒体关注当今大陆科研届两大弊病:1、是重学术数量、轻质量,导致口水论文遍地,2、更重要的是,行政主导干涉学术评价,学术团队的负责人往往是行政级别高者,团队专利和论文,第一作者大多署官员姓名。学术事务,成为行政官员攫取经费和名誉的机会。打击科研者动力,也促使近年大批科研者离开中国(数据)。

大陆医药学者撰文说,从1949年至今,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药,严格来说,青蒿素是唯一一项。在现行体制下,中共治下的药业部,现在都在围绕“仿制药”作文章,所谓新药审批,其实就是对山寨品的审批。

媒体刊文说,中国学术界的平庸和腐败,病根就在学术机构行政化、官僚化、衙门化。中共管治之手伸的太长,让外界担忧,屠呦呦会不会成为绝唱。

新唐人记者林澜纽约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