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0月07日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消息传出后,中国学界有不少抱屈声,认为屠呦呦在国内得不到肯定,数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受忽视长达44年。中国的“三无学者”最终获得国际的认可,她的“得奖”与“未得奖”背后的文化、政治因素,也引发省思。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美国、日本两名科学家获奖,而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现年84岁的屠呦呦在中国大陆被称为“三无学者”,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更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不仅如此,屠呦呦还数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
资料显示,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及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1年她获得有诺贝尔指标之称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也是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台湾心理教育学博士陈彦玲:“她的成就,她的过程所培育出来的精神指标,跟她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价值,是可以领导整个人类往前走的一个伟大事情,不管环境上怎么打压她也好,不支持她也好,这种往良善、坚忍、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跟她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终于有一天会被人认可。”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到灵感,在实验室中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中医师胡乃文:“青蒿拿来治疗疟疾,是在古时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它来治疗疟疾了,由此可见,在中国医药或者说从中国本土的这些古时候的药方里头,去寻找中医的智慧,可能可以引领现在所有西医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发达,可惜的就是现在的人,一般都不太注重中国古时候的医学智慧了。”
台湾心理教育学博士陈彦玲:“到底她在这个时代告诉我们一件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自由的海外,我们也知道现在的科学界也好,技术界也好,事实上都不断的回头过去,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里面去找答案。”
一直是“三无学者”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引发外界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德国之声》的评论文章说,获奖科学家应受祝贺,但是诺奖并不是中国腐败的科研体制的遮羞布。
文章说,中共统治中国的60多年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为人类科技和人文进步作出足够的贡献,而且毫无疑问源自政治压迫。在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同时,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教授和作家遭受惨无人道的迫害,她的丈夫也被押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文章还说,到现在,中国教育也同样为了意识形态洗脑而压制个体创造力,致使无数科学梦想被扼杀在摇篮。中国科学界也同样因为体制腐败,浪费大量人类资源而成就平平。
事实上,早在2011年8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饶毅的文章提到屠呦呦,和另一位对发现抗癌药物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饶毅表示,“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名字据说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蘋”。蘋指的是艾蒿,一种草名。似乎从出生她的名字就与蒿结下不解之缘,84岁的她至今还不是中国两院院士。而她的“得奖”与“未得奖”背后的文化、政治因素,也引发省思。
采访/陈汉 编辑/黄亿美 后制/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