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被胡锦涛亲信踢走 官媒省略其名

【新唐人2015年08月25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日前,被外界称为胡锦涛的“人事女总管”沈跃跃,正式出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第四届会长。妇女研究会前一任会长——被称为江泽民铁杆旧部的陈至立,至此卸下了最后一个中共官方职务,被彻底踢出了政治台面。外界发现,沈跃跃在就职发言中,提及前三位妇女研究会会长时,对陈至立的用词明显与另两位迥异,而且喉舌媒体在报导相关消息时,对陈也只字不提。

陈至立被踢出中共政治圈

8月23日,中国妇女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接替陈至立出任妇女研究会第四届会长。

资料显示,现年58岁的沈跃跃是浙江宁波人,上世纪80年代,先后担任共青团宁波市委书记、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后来历任绍兴市委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安徽省委副书记。2002年11月上调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次年4月起,兼任人事部副部长。2007年5月,升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正部长级),成为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的“人事总管”。

2012年11月,沈跃跃连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在2013年3月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顺利跻身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并在同年5月坐上了全国妇联主席的位置。

海外媒体报导称,沈跃跃在这次的就职讲话中不仅提到习近平,而且还提及前三任会长彭佩云、顾秀莲和陈至立,但称谓却明显亲疏有别:沈跃跃称彭佩云和顾秀莲为“大姐”,而称陈至立“同志”。新华网、人民网等喉舌媒体在报导相关消息时,无一提及身为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三届会长的陈至立。

舆论认为,近期北京当局掌控的喉舌媒体对老人干政的高调批评,已凸显出当局与江泽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的症状。作为江泽民的铁杆旧部,陈至立的政绩不但一向乏善可陈,而且声名狼藉。

陈至立是江泽民“铁杆知己”

海外媒体曾披露,陈至立当年曾与江泽民大儿子江绵恒同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江泽民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后,在江绵恒的引见下,陈至立与江泽民一拍即合,相见恨晚。1988年,陈被江委以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重任”。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前,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力主镇压民主运动。江泽民整肃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事件成为上海1989民运的焦点。当时主管上海宣传部门的陈至立也积极参与对导报及其总编辑钦本立的镇压。

1989年5月江进京,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严厉批评江处理导报事件不当,江感到大祸临头。回上海后失魂落魄,上海帮乱作一团。陈至立向江表示:中央怪罪下来,她一个人把责任全揽下来。

陈至立在上海时以整人著称,据《导报》驻北京记者张伟国说,六四镇压后,《导报》所有人员被遣散,陈至立还特别下了条命令,不许导报的人再从事新闻工作,不能再去当记者。

1997年8月,陈至立在江泽民的大力提拔下,升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并在一年后,被任命为改组后新设立的教育部部长;2003年,晋升为主管教科文体的国务委员,成为国家领导人。然而,她所推行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不得人心。

舆论普遍认为,教育界应该是一块净土,但陈至立却推销所谓的“长远经济眼光”,搞“教育产业化”。使中国的学校成了肮脏生意的交易场,教育界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伪造文凭,花钱买文凭等事情层出不穷。

陈至立主管教育部七年,不择手段摧毁中国本来已经十分薄弱的教育体系,采用一切手段毒害青少年。教育改革混乱,教学质量倒退,教风学风涣散堕落。嫖、赌、抄三风充斥校园。

江泽民出卖国土行径曝光后,2001年12月,陈至立指示教育部篡改历史,不再称岳飞和文天祥为民族英雄,把卖国贼李鸿章美化成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为“漂白”江的卖国行径做舆论准备,招致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对。

陈至立声名狼藉 丑闻连连

2012年11月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闭幕式没有直播,有传闻说,是因为中委选举投票结束后,吴仪、陈至立俩人“火拼”了,会场大乱,导致对外公布名单的延迟。虽然此说法一直没有得到中共官方的证实,但在大陆微博上却一度流传着相当逼真的打架细节。

当时有微博原文这样写道:“14日,十八大闭幕式在吴仪和江贼抿老姘头妇联主席陈至立的全武行中闭幕。吴仪听到宣读的中央委员名单时,就知道政治局常委会有谁,对于江系又往名单里塞私货,实在愤怒至极,骂‘婊子’虽然声音不高,但绰号‘婊子陈’的陈至立马上对号入座,蹭出火来。江想拉偏架,但站起来成问题,只好敲桌子”。

14日当天下午,在大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美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芮东”也曾发微博称“会后确实有人打架!记者朋友不能拍!”

有海外媒体称,其实,中共官员里很多人都很看不起陈至立,背后给她起的绰号是“婊子陈”。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以《陈至立会见俄罗斯客人》为题,发表了两句话的新闻,没有图片。

第一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2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主席科萨切夫为团长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代表团。”

第二句,也是最后一句,报道是“俄罗斯客人是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邀请访华的。”

海外舆论评价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