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中国城是炸酱面的故乡
在中国城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炸酱面了。南韩人一谈起中国饮食,最先想到的就是炸酱面。仁川中国城便是这炸酱面的故乡。炸酱面也叫炒马面,在中国它是一种将中国黄酱(用白面和黄豆发酵而成)和肉炒熟后放在面条上吃的饮食。南韩华侨们则开发了南韩式的春酱,在上面加上了蔬菜和肉,制成了适合南韩人口味的饮食,所以南韩的炸酱面其实是南韩化的中国饮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炸酱面不仅成为了南韩华侨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且深受南韩民众喜爱。去年5月,中国城一带举行了“仁川中国文化旅游庆典”,包括9,100名中国游客在内,共2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庆典。
为了能品尝一碗这里的炸酱面,游客们有时排起100多米的长队,一家炸酱面店曾经一天最多卖掉4千碗炸酱面,刷新有史以来最多的纪录。
为了记录南韩华侨的主营食品“炸酱面”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历程,南韩首座“炸酱面博物馆”去年4月在南韩仁川市中区善邻洞的中国城开馆。
“炸酱面博物馆”由南韩仁川市政府和仁川市中区政府耗资65亿韩元(约合港币4,320万元),在仁川中国城的南韩首家炸酱面店——“共和春”大楼原址建造,馆内2层共设有7个展览室,通过文物和模型,展示了华侨经营的炸酱面在南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历程。
中国城见证历史
位于仁川中区北城洞和善邻洞一带的中国城(又称中华街,唐人街),占地面积11.4136万平方米,至今已有130年历史。2001年这里正式成为旅游特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2007年4月发展成为了“地区发展特区”,定居的华侨人数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加。居住在此的华侨目前已经达到200多家、600多人,大都是早期移民过来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侨后裔。在这里能够一睹“微缩”了的中国景观。
这里坐落着南韩首座“炸酱面博物馆”、29家中餐馆、近60家特产品店和华侨小学、初中、高中。另外,还有既是庙宇(前身是华严寺)又是武馆的义善堂。仁川市政府筹资5亿韩元修建的长135米的三国志壁画街,在这条街上可以欣赏到三国演义里的主要场景,保留着诸多中国风格的建筑物。
南韩华侨的沧桑历史
从炸酱面博物馆展出的一件件陈旧物品中,见证了南韩华侨走过的百年沧桑。据记载,1882年,清朝政府派兵前往朝鲜半岛平叛,40余名中国商人随清军来到朝鲜古都(如今的南韩),这被认为是近代史上第一批进入南韩的华侨。首批华侨来韩定居后,不少人以经营餐饮业维生,其中主打食品就是炸酱面。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到朝鲜半岛创业,到20世纪20年代,在该地区的华人增至20万人。在随后几十年间动荡的岁月里,南韩华侨遭受了战火的洗礼和种种歧视政策,在南韩艰难地生存和发展。
1931年,朝鲜半岛掀起排华事件,仁川、汉城、元山、平壤等地相继爆发排华惨案,整个朝鲜半岛的华侨被打死142人,伤546人,失踪91人,大批华侨逃离。
中国内战爆发后,山东省及东北地区赴韩谋生者增加,出现第二轮华侨移民潮。1948年,南韩华侨人数达到8万多人。韩战结束后,南北韩分治,中共当局不承认南韩华侨的身份,使这些原籍中国大陆的华侨只能持台湾护照。
六十年代以后至冷战结束前,南韩出台了一系列歧视外侨的法令,使得南韩华侨在南韩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不少华侨选择离开南韩,到美国或台湾发展。
据统计,韩华侨华人现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首尔、釜山、仁川、大邱等地,他们的祖籍主要来自山东省。近年来,南韩政府对华侨的待遇不断得到改善。
──转自《大纪元》
(责编: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