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饭后谈资:旧时民间年俗拾缀

旧时过年,民间有许多年俗,其中有的因为传统文化的意味很浓和传承关系紧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有的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不重视,已经被历史所淘汰。

民间的过年期间比较长,一般都认为从农历上一年的小年(北方小年在农历十二月月二十三日,南方小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是过年开始,一直到农历新年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南方部分地区定为正月十八日)为止,其间有22日至25日都是过年时间。在这期间,旧时民间流行着许多年俗,大概有十余种,计有打笼尘、祭灶神、请祭祖宗、换桃符(贴春联)、贴门神、送历书、燃爆竹(放鞭炮礼花)、燃篝火、吃年夜饭(全家大团圆)、守岁、忌扫除、请年酒、庆祝元宵节等。下面略作拾缀,供朋友们年夜饭后谈资

打笼尘

打笼尘就是彻底大扫除,把家庭的房屋内外彻底清扫干净,准备过年。时间一般在农历小年之前,最迟也要在小年这一天进行。房屋内外的墙壁、天花板、柱子等处的灰尘全部都要清扫,蜘蛛网之类更是必须彻底扫除。同时要把房屋内的各种家俱全部用水擦拭干净,厨房里的灶台、灶具等也要彻底擦拭干净。这样彻底的大扫除,房屋小的也要一整天,房屋大的则需要两三天。现在此俗在民间仍然十分盛行。

祭灶神

祭灶神的时间,有的地方定在小年这一天,有的地方定在除夕这一天。旧时农村的灶台,灶口这一面都要砌台阶式的灶璧,而在最上面的灶璧台阶上,都制作一个小小的神龛,在神龛内贴上一张买来的灶神画像,神龛外摆上一个可以插香火的盆、钵、炉之类的器物,用来插点燃的香。小年或除夕这一天开始祭拜灶神,一直祭到正月十五日或十八日,每天三顿饭时间各上一柱香(三根),这种上香的事情,家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祭灶神的根本目的,就是祈求灶神保佑以后全家一年到头都有饭吃,不会挨饿,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体现了广大民众追求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现在此俗已经完全淘汰。

请祭祖宗

所谓请祭祖宗,就是在小年这一天,把平时深藏的祖宗画像或者祖宗谱图挂在正厅中堂璧上,其下摆上香炉,每天早上上一柱香,长辈上香时只需要三鞠躬,晚辈尤其是小孩上香时则必须下跪磕头。请祭祖宗的时间是小年这一天请进家里,正月十八这一天送回坟山。“请祖宗”的方法是:把祖宗画像或者祖宗谱图悬挂好以后,由家里当家人(一家之主)点燃一柱香,到村外路口处,朝着自己家祖坟方向拜上三拜,然后回家把这一柱香插在香炉里,接着就由全家人按照长幼顺序,一个个地跪拜祖宗。而“送祖宗”的方法是:仍然由一家之主点燃一柱香,带领全家人集体跪拜祖宗画像或者祖宗谱图,然后跟着一家之主来到村口,再朝着祖坟坟山方向集体跪拜,并把那一柱香插在路口处,再回家取下祖宗画像或者祖宗谱图继续深藏,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等到下一个小年来到时,依旧同样方法请进祖宗和送走祖宗。由于多年前的反对迷信运动等原因,现在此俗已经淘汰。

换桃符(贴春联)

换桃符就是每年换贴一副新春联。桃符源于上古黄帝时代。传说黄帝时,东海边上有一棵特大的桃树,覆盖三千里。桃树上面住着两个神,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这两个神守住出入口。看见好人就放行,看见恶鬼就捉住,然后剥它的皮,抽它的筋,剔它的骨,吃它的肉,所以凡是妖魔鬼怪之类全都十分害怕神荼和郁垒。于是黄帝就号召他的臣民,在新年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要砍下两根桃树枝,制成桃树木板,或者在桃树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两神画像,或者在桃树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神名字,然后悬挂在两扇大门上面,以求避邪驱鬼,保佑全家平安,并把这两块桃树板称作“桃符”,也就是能够用来驱邪避祸的桃木符,每年更换一次,永远流传。王安石《元日》诗说:“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年年都要换一副新“桃符”,以示辞旧迎新。到了五代时期,出现了春联,于是人们就用春联取代了桃符,一直沿传至今。据史书记载,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的君王,公元964年除夕,他令学士辛寅逊用两张红纸写两句对仗的话,作为新的桃符贴在大门上面。辛寅逊写好后,孟昶不满意,于是自己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意思是说新年到了,人们享受着上一年的余泽与欢乐,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又呼唤着青春常在的春天。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从此撰写春联成为一门学问,除夕日更换春联也就成为千古不变的过年重要风俗之一。

贴门神

贴门神也是由桃符派生出来的一种年俗,旧时代十分流行。最早的门神依然是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两个神的画像,但到了唐太宗时就改为唐太宗手下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是因为有一年除夕,唐太宗睡觉以后作了一个恶梦,惊醒后立即唤来了秦琼、尉迟恭守在寝宫大门外面,结果唐太宗一觉睡到天亮,什么恶梦也没有做了,于是他就命令画师把秦、尉两人的像画下来,贴在皇帝寝宫大门上面,称他们两人为“门神”。这件事情传入民间,人们纷纷效仿,画坊到了快过年时就大量印制秦琼、尉迟恭两人画像出售,称之为“门神画”。此俗到上世纪40年代仍然十分流行,现在已经被淘汰。

送历书

古代书坊里也印制历书出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得到历书。历书都是年末印制发行和出售的,于是民间就有了除夕前互相送历书的风俗。明代才子诗人文徵明的《除夕》诗里就说:“家家户户送历书。”可见当时送历书是过年的一个重要年俗,表达了人们互相祝福对方新年能够按照历书所说的纳喜避邪的日子去祈求平安。现在送历书的余俗仍然存在,只不过是改成送挂历、台历等新礼品罢了。

燃爆竹(燃放鞭炮、礼花)

现在的鞭炮,俗名仍然叫“爆竹”。原来最早没有鞭炮、礼花这一类新产品,于是人们就砍来一堆新竹子,放在房屋大门口燃烧。新竹子在燃烧过程中,都会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巨响,称之为“爆竹”。燃爆竹的意图主要是驱魔避邪,因为中国人一向都认为闪亮的火光和巨大的响声能够让鬼魔害怕,而燃烧竹子恰恰具备这两种功能,因此除夕之夜和新年的几天里,家家户户都要燃烧竹子,以求驱邪保平安。后来因为火药的发明,就有了鞭炮和礼花,燃烧竹子的原始方法就不再使用,一律改成燃放鞭炮和礼花了。最初的燃烧竹子或者燃放鞭炮,主旨全在驱邪,后来又用于喜庆方面,所以现在的燃放鞭炮礼花就具有了驱邪、喜庆双重性质,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可以使用了。这种年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鞭炮礼花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过年,而且凡是应该庆祝的日子和事情,全都少不了燃放鞭炮礼花。

外公外婆送外甥、外甥女灯笼

每逢过年,除夕之前,外公外婆必须给外甥、外甥女送灯笼和供点燃灯笼的蜡烛,让外甥。外甥女除夕年夜饭以后,打着灯笼在家的附近四处游走,表面上是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实际上还有一个使用灯光碟机邪避邪的目的。后来经济条件好了,除了送衣服和压岁钱外,灯笼仍然必送不可,否则不仅孩子们不高兴,而且女儿、女婿也不高兴,一致认为外公外婆没有送自己孩子灯笼,孩子们就可能不吉利。此俗在南方农村依然十分盛行。

燃篝火(打火堆)

所谓燃篝火,通俗地说,就是除夕夜在家门口打火堆。燃篝火这件事都是由小孩子来做,其目的是把家门口打扫干净,不让邪气邪来到家门口,更加不能让鬼邪入家入户。文徵明诗说:“小童篝火洁门闾。”说的就是这种意思。笔者幼少年时,每逢除夕,吃饭前就与小伙伴们捡来许多树枝野草,一到天黑就打起火堆,家家户户大门口都是篝火,好像在开篝火晚会一样。之所以燃篝火要小孩子做,无非是借此壮壮小孩的胆,让他们知道鬼邪不是好东西,从小培养防范邪恶的思想意识。现在生活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这种年俗也已经被淘汰了。

吃年夜饭(全家大团圆)

吃年夜饭(全家大团圆)这种年俗越来越盛行,不论人在多远,只要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没有人不回家与亲人一起吃年夜饭的。一年到头,不论贫富,家家户户这一顿饭都是全年最丰盛的。即使明明知道根本吃不了这么多佳肴,但是还是要做全做美,而且饭还要特别多做一些,同时鱼是绝对不能少的一道菜,以示年年有余。在人们的心理上,只有除夕的年夜饭,不管是酒呀菜呀饭呀,都应该多得不得了,那么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守岁

所谓守岁,就是除夕这一晚必须通宵达旦地玩乐,除非身体不好或者老人小孩必须保证睡眠外,起码也要到0点钟声响过才能睡觉。守岁时,一般都要尽情玩乐,或打牌,或吃夜宵,或自寻各种自认为快乐的事情做。此俗源始于唐玄宗。有一年,唐玄宗看宫女们唱歌跳舞腻了,就对陪伴的文臣、太监们说:“从今年起,除夕夜谁也不能睡觉,只要是令人快乐高兴的事情都可以做,这叫作守岁。”于是他就令大家开展做诗比赛,结果文学侍从史青在五步内完成了一首五律诗,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赞赏,夺得了做诗比赛的第一名。文徵明《除夕》诗说:“随人也当守残年。”这“守残年”就是守岁,因为除夕夜分作两半,0点之前是旧年,0点以后就是新年了,除夕的上半夜就是上一年的“残余的年”,所以守岁最低要求也必须等过了0点才可以睡觉。此俗现在仍然风行。

忌扫除

所谓忌扫除,就是新年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做扫地、洗衣服等清洁卫生工作的。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新年第一天如果做清扫之类的事情,就会把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期盼的好事情、好东西也一起清扫掉了,为了十全十美地保留着新年第一天的喜庆气息和氛围,以利于新年里出现更多更新的气象。这种看法和做法,当然是寄托了人们期盼日子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望。现在农村里还基本上保留着这种年俗,所以当年轻人早上起床后要去清扫门口的鞭炮垃圾时,家里的老人都会进行劝阻,说必须等到正月初二以后再扫。

请年酒(请春酒)

请年酒也叫请春酒,这种年俗在农村特别盛行。过年了,亲戚朋友之间都要互相走动,带上礼物给对方拜年。因此亲戚朋友们就互相提前约定,哪一天去哪一家吃饭喝酒,这样子既能够防止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自动上门拜年时见不到人,又能够节约时间。换句话说,按照约定时间某日到某家喝年酒,当事人这一家就像办喜事一样,所有的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十分热闹,特别具有过年的气氛。

庆祝元宵节

元宵节是过年期间最后一个节日,我国不论城市农村,全都十分重视。元宵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二是晚上闹元宵,看元宵花灯。家家户户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永远大团圆,因为简单方便,所以全部都能做得到。而晚上闹元宵,看花灯,现在由于各种各样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许多地方全都不存在了。只有极少数大城市和个别文化传统仍然十分浓烈的农村,还能够组织得起来,仅仅供电视台拍下录像在电视里播给人们看。其实,不论哪个地方,老百姓还是特别喜欢以前那种年年都举办的元宵节晚上的闹元宵、看花灯的活动,只可惜地方政府要么限于财力,要么不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导致中国的元宵节日文化日见衰落,甚至消亡,说起来也确实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现象。

文章来源:兆基杂谈的专栏(略有改动)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