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中国经济逼近悬崖

2014年中国货币发行大放水,货币供应量达122.84万亿元,与2013年末的110.7万亿元相比,净增11%,明显高于经济增长。2014年新增的12.14万亿货币80%以上用于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9.78万亿元,不仅比2013年增加8900亿元,更比2009年创下的9.59万亿元最高纪录还高了1900亿。增发了这么多钞票,究竟流到哪里去了?有一个事实是公认的,即大部分贷款并未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非生产领域,即金融市场。

大量印钞支撑了2014年中国股市

今年1月24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A股市值年度报告》,告诉中国人民两大利好消息,一是去年A股市场市值总规模达37.11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二是中国证券化率达到58.3%(A股股票市值37.11万亿元/GDP总量63.65万亿元),远超2013年的证券化率40.1%,离美国的证券化率距离又拉近一步。

但我得泼两盆冷水。中国证券业界人士喜欢用证券化率低来说明中国股市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目标是赶超美国的证券化率。这种比较忽视了两个因素:一,美国股市是全球股市,股市市值由全球资本承托;中国的A股市场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再加上假外资,即国内通过各种管道流出去的资金再回流。二、美国股市奠基于健全的信用制度之上,中国的信用制度相比缺陷太多,各种欺诈行为不断,惩治乏力。《2014年A股市值管理行为年度报告》中就谈到,2014年股市操纵行为出现了三类新变化、新特点,其中之一即为:出现以“市值管理”名义内外勾结、通过上市公司发布选择性信息配合等新型手段操纵股价的案件。在国内股市封闭运转且欺诈行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证券化率高往往意味着股市泡沫大、投机性强——这是第一盆冷水。

第二盆冷水是,散户又被诱导做了一回冤大头。据《市值年度报告》资料,2014年沪深两市1284家公司重要股东和高管合计减持2218亿元,其中高管合计减持套现641亿元,创历史之最。这种急切套现,完全是为了应对中纪委即将开始的国企反腐而采取的金蝉脱壳之计。十余年前在国企改革之时,不少国企高管(其中不少是李小琳等“红后”)通过经理人持股(MBO)方式取得国企股份,为了不让自己巧取豪夺来的钱财在反腐败过程当中化为乌有,他们想方设法在股市上抓紧套现。

大量货币进入债务循环圈

2009年那4万亿刺激经济之后,几十万亿新增货币哗哗从印钞机里吐出,地方政府花钱畅快,官员群体搂钱痛快,只愁藏钱找不到合适之地。美中不足的是从此地方政府债务缠身,但地方政府深知,天塌下来有高个顶,中央政府绝对不会让地方政府关张。

地方政府果然押中宝了。中央政府终于又发挥社会主义特有的“父爱主义”精神,准备为地方政府债务拆弹。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发(称“43号文”),该意见规定,截至2014年底的存量债务余额应在2015年1月5日前上报;将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到期债务。说得通俗点,就是中央准备拿出钱来,为地方偿还部分债务。财政部紧跟着于10月下达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文件条款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要点是:亲爱的各级地方政府,中央知道你们这些年欠了一身债。现在你们赶紧把数字报给我,让中央来想办法。子债父还,谁叫咱中央政府是地方政府的“爹”呢。

地方政府原来要政绩,担心头上乌纱不稳,对债务尽量瞒报少报。据发改委官员李铁所言,地方债务上报的18万亿,其实不及实际债务的一半,约在30%-40%左右。如今看到中央政府这么体恤下情,喜极之下,“诚实”上报,结果是地方债务瞬间爆发式增长,看得财政部长官心惊肉跳:就算是嫡亲儿子,也没有这么讹老爹钱财的呀。愤怒之下,财政部于2015年1月29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初步清理甄别结果自查工作的通知》,内容概括而言就是:上报不合格,现打回重报,少报一点免得给中央添堵!

其实呢,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操还债的心还真是白操了。地方政府早就想办法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既维持地方银行的运转,又保证政府手里有钱花。

银行为什么必须听地方政府的话?只因银行业竞争激烈,在两方面必须依靠政府,一、拿到政府财政存款等于有了大客户,政府手里有项目,可以决定项目资金存在哪家银行。二是拿到社区银行牌照。这是稀缺资源,也是银行业争夺焦点。因此,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这套把戏,银行只得陪着玩,否则银行也办不下去,于是银行业与地方政府荣损与共,结果是银行坏帐大量增加,破产风险增高。

“资本净输出国”桂冠难掩“资本外逃”之尴尬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猛增,中国商务部带头欢庆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资本遍布全球,认为这标志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但全球却在担忧中国的资本外逃日益加剧。

先展示那顶“资本净输出国”桂冠。从2012年开始,中国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左右,高于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因此,中国商务部骄傲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美国已经成为中国资本的第一接收大国。这一成就并非虚假,2015年1月22日《华尔街日报》在《中国廉价资本或将涌向全球》中证明,目前中国投资在全球投资中的占比高达26%,而1995年时占比仅为4%。相比之下,美国投资在全球投资中的占比曾在1985年达到35%的峰值,如今占比还不到20%。

商务部对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欢欣鼓舞,但央行却对资金源源外流感到不妙,于2015年2月5日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希望释放流动性(约6000亿元规模)。

过于专业性的问题就不向读者解释了,只介绍此番降准后国际国内金融界人士的反应。美国主流财经传媒Market Watch日前发表分析文章,称中国人民银行意外全面降准,并未有效遏制资本流出势头,热钱出逃的速度超过了新增资金入场,担心中国将出现大规模资金外逃

这种担心自有根据,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境内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出,高盛分析师MK Tang及Maggie Wei在1月13日发布的报告中分析,自2010年至今,中国累计近两万亿收支误差,可能反映资本隐秘外流。国家外汇管理局2月3日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12亿美元,创下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季度赤字。余丰慧在《中国须谨防最大规模资本外逃酿成金融危机》一文中写道,人民币近段时间大幅度贬值,或导致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外逃更加严重:“首先,如果人民币汇率贬值呈现出不可扭转的趋势性演变,那么,将会使得国际资本雪崩般流出,并且持久性出逃,这时,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会被耗干,整体性金融风险必然爆发。其次,国际资本外逃可能刺破中国的经济泡沫,从而引发风险”,作者特别担心,国际资本恐慌性的出逃将引爆中国的房地产、股市、地方债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金融风险。

当一国频频使用发行货币刺激经济时,其目的是希望促进企业加大生产投入,增加就业与消费,最终以通胀换来经济繁荣。但中国近两年的印钞数量不比2009年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时少,钱却根本未进入生产领域,分别进了股市、债务循环圈,并流出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再开动印钞机也无济于事,因为这货币三大流向,没一条通往繁荣,而是通向悬崖。

文章来源《美国之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