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2月11日讯】(新唐人记者韩净综合报导)一到流感高发季,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走廊里,都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滴地输入静脉,被形象地称为“打点滴”。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动不动就打点滴对人体危害极大。
据统计,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中国成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注射大国”。但是90%的患者不知道输液的危害。针对这一话题《阿波罗新闻网》给予了详细报导。
输液的危害
有些人吃两天药不见好,马上要求医生给他输液,频繁输液所造成的耐药性,让很多人成了输液室的“常客”,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否则病情无法好转,已经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
专家指出,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部分患者对药物会有强烈的过敏反应;药物在生产、消毒过程中,没有除尽污染物而引起品质恶化,都是常见问题。一旦发生危险,口服药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时间,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但输液的“快速便捷”,却往往令人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据《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输液本身所带来的操作问题,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等,严重的会导致发热、心力衰竭、静脉炎、空气栓塞以及肺水肿。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所以常输液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抵抗力差的病人,在病种复杂的观察室输液,易发生交叉感染,可能会引起新病,甚至有人还会出现输液反应,从而加重病情。
输液真的好的快吗
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其实,任何感冒病情都有它的周期,快的3-4天,慢的一星期,不论你采取什么措施治疗,都不会马上就好,其实你不输液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不治疗一周也能自愈。静脉滴注好得快,其原因是:药液直接输入到血管内,随着血液循环,直接被人体吸收,让人感觉好得快,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静脉输液不会缩短病程。
在国外,很少有人会为了感冒跑去医院,即使到了医院,医生们的建议往往也是:“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用吃药、打针,靠你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好起来”。或许有人强调自己还在发烧,医生会说,要么在医院里,要么回家,找个冰袋敷在头上,脱掉衣服安心睡一大觉就能痊愈。只有被诊断为重感冒,病人才会被获准服药。
在西方国家,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采用静脉滴注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所以不要主动要求医生为你输液,一定要牢记先吃药,再肌肉注射,最后输液的原则。
什么情况下才输液
第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说发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就应该选择输液,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内注射,所以只能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必须中心静脉给药;比如脂肪乳等“营养药”,因为给药量很大,不可能通过肌内注射实现,补液也是如此;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刺激性也较大,会腐蚀肌肉,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
输液应注意的问题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来决定。最好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要擅自加快或放慢点滴的速度。
别轻易在家输液。专家认为,输液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等。万一出现状况,家属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如果不方便去大医院,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输液,最好不要在家擅自操作。
输液前最好吃点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东西。输液前最好去厕所排一下尿,这样可减少输液中的移动。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都要注意输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动、上厕所,也一定要保证瓶子处于心脏以上的高度。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触碰针头、拉扯输液管等情况,否则都容易导致针头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肿。输液后,一定要用棉签按压针眼足够的时间,一般人需要3—5分钟,老年人由于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钟 。
专家提醒,对于有些药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压药,输完后最好留院观察半小时,不要马上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