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悠:雨伞运动之后 重新爱上香港

曾经以为,这个城市已不适宜居住,持续高昂的生存成本,连生存也岌岌可危,更勿论有品质的生活。

曾经以为,这个城市已没有法治可言,政府随意背叛法治精神,依照个人意志随意“搬龙门”,逐渐走上“人治”的偏差道路,而遭受不公对待的市民,只能沦为高墙之下的鸡蛋,被政府反称为“激进”,除了愤慨,就只能无奈接受。

曾经以为,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成为了附属于经济中的寄生物,所有的人生方向都围绕着经济,甚至牺牲那些毫无商业价值的所谓原则底线亦在所不辞。

曾经以为,香港电影,音乐,创意艺术,文学等等,早已被边缘化,所谓“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香港乐坛已死”,“香港是文化沙漠”种种对于香港的注解,令这城的人一度认为开拓大陆市场成为唯一出路,甚至甘愿舍弃香港本土特色,迎合内地市场。

曾经以为,这个城市的核心价值无限丧失,陪伴大家成长的回忆渐渐消逝,人们冷眼旁观,置身事外,虚弱得只能从霓虹灯和网络构建的幻象中证明自己的存在。

或许,我们有一刻想过,这里已再无值得留恋的价值。

但原来,这一切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自我悲情化的世界。虽然我们没有生活,但我们还有追求生活的炽热火焰,这团火从来都没有熄灭,只是在适当时机爆发。

谁说香港人冷漠!?有哪一次大是大非面前,大家不是站在前线,以血肉之躯与威权对抗?

谁说香港人只关注经济!?社会上有多少热心人士,不计较经济利益,单纯从人道主义出发,他们以最大的耐力给予社会温暖。

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创意产业薄弱!?看看各大占领区,每一句标语,每一件装置艺术品,每一个民间发明,提倡“一人一书”的阅读计划,每一位用音乐和行动为各位打气的歌手……这些难道不属于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吗,难道不正正是创意的体验吗?这些书籍,流行曲,电影也许没有优美的措辞,高超的创作和演绎技巧,亮眼的制作班底,但是极具本土特色,让人看了很有共鸣,并且会心一笑,香港人习惯用幽默讽刺时弊。

谁说香港人贪新忘旧!?演绎香港精神的“狮子山下”和歌颂理想的“海阔天空”总在艰难的时刻给予支撑,大家从未忘记,那些诉说黑社会的情与义,茶餐厅情怀,武馆的刻苦,旧街道的历史,电车情缘等等的电影,中生代和新生代都以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姿态去捍卫这些旧有的色相。

谁说香港已经沈沦!?有那么多文学作品,歌词和社评在警醒大家,为社会敲响警钟,又有那么多人已经意识到,向社会表态。

香港人是可爱的一群,他们将股票,基金,楼市等“中环核心价值”挂在嘴边,却又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很实际,又很正义;很嘴硬,又很心软;很懂得变通,又很有原则;很谨慎,又很热血;很懂得幽默,又很严肃。

看似一切自相矛盾,但这就是香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笔者依然相信,中环价值并不是香港人的核心价值,中环价值不完全代表我们。真正的核心价值是,这是感性与理性并存,有血有肉的一群人,这是一个可选择的多元社会。

雨伞运动之后,让我们重新发现香港,重新爱上香港!

井悠

2014.11.9
文章来源:独立媒体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