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21日)的安裕周记〈马后桃花马前雪〉谈及“今天全球社会的多元开放,要感谢60年代席卷世界的四场大型学运——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反越战学运、法国的反教育制度学运、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学运、日本的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学运。”文章形容学运是国家的“内战”,社会在学运的力量下“朝时钟的反方向摆动”,又提及耶鲁大学校长布韦斯特(Kingman Brewster)为学运发声,在一次演说中表明:“假若年轻一代失去对正直及公义的信心,‘我们势必失去他们’。”
年轻人是社会的栋梁,未来是“他们”的,是任何政府都需要重视的一群。然而观乎这几天学联发起的大专生罢课,以至学民思潮发起的中学生罢课,两场学运参加人数都远超预期,周五晚上(26日)数千学生和巿民在金钟政府总部集会,深夜时份学生突袭冲入公民广场,成为全港甚至全世界焦点。当自绝于人民的公民广场被学生冲开缺口那一刻,已可断言梁振英政府以至支持有筛选政改的建制派人士,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他们”──失去香港年轻一代的支持,原因正是“他们”拥有正直和追求公义的信心,拒绝谎言、拒绝认命!
梁振英上台后民望一直在低位徘徊,本月中旬由港大民意研究计划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梁振英的支持度评分仅42分,较8月底同类调查再跌3分,是今年第三次跌穿45分的警戒线。而根据8月底港大民研的深入分析,18至29岁人士当中,高达86%反对梁振英出任特首,该组别亦有68%表示不满意特区政府的表现。另中大亚太研究所前日发布的民调,梁振英平均评分再跌1分至41.4分;市民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上升至45%,上升了2.4%,成为梁振英上任以来新高。
各类民调分析均显示越年轻的受访者,对梁振英政府及中央的信任度越低;但越年长及教育程底越低人士,则对梁振英政府及中央的信任度则越高,数字背后正好说明,香港出现了“政治代沟”:年轻一代躁动不安,对政治现况极度不满,但不少长辈们却选择服膺于不合理的政权之下,其中一个理由耳熟能详:“梁振英唔做,其他人上场咪又系一样,个个你都唔满意咩?”那不就是认命吗?与其是那样,不如索性连假普选都不要了,免得巿民要陪政权玩“跑马仔”游戏,反正那两至三名候选人都是中央选中的心腹,不叫梁振英但还是梁振英,“有票,梗系要”的港人,只会沦为助纣为虐的帮凶,情何以堪?
或许有人会说,参与罢课的只是一小撮学生,不能代表整体年轻人,但在香港如斯氛围下,建制派及保守势力总动员压制下,仍有超乎估计的大专生以至中学生站出来,那种效应连日来已透过社交网路及讨论区不断散播,无论雨怎么打,那颗种子最后一定会开花,而且往往比当权者预计来得更早、更突然更激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9.26重夺政总公民广场的一夜,香港的年轻人肯定较年长人士更关注事态发展,看着年龄和自己相若的青年在做着务求改变社会的“大事”,你说是激情也好,浪漫也好,甚至只是傻瓜也好,却绝对是一种难忘的经历。纵使有些人不能到场,甚至连公开声援都不可以,但这一夜政总出现的种种场面,将永烙香港年轻一代的心坎。
有说香港年轻人对政改方案极其反感,原因是人大落下的三道重闸“太易懂”:提委会维持1200人、出闸门槛须过半数、特首候选人限2至3人,在这种框架下,任凭如政府何包装宣传,有常识的人都认为是“真筛选”而非“真普选”,但决策过程中年轻人却无权发声,叫他们如何甘心?
现时政治民调往往民只访问18岁人上的成年人,大概是因为他们有投票权,也许是时候访问大中学生如何看待梁振英政府和人大推出的政改方案,毕竟他们已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且怀有赤子之心的真诚,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没有成年人那么多顾虑,能一眼看出事情公义与否,能取信于学生,才能成为挺得起胸膛的特首,梁振英今天能做到吗?
1968年的美国反越战学运来势汹汹,迫得时任美国总统詹森放弃角逐连任,相信有关结果连发起学运的学生都始料不及。2014年香港学运始于学生罢课,如今战火正在蔓延,未来还有占领中环接力上,纵使政府官员和建制派人士仍断言示威不可能改变人大决定,但学运的本质并非因为看到希望而奋进,而是年轻人要展现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这是一场不见烟哨的内战,无论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说,当战幔拉开时,政权已失了“他们”。
文章来源:评台PenT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