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志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这要看我们怎么理解“崩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非自然力带来饿死几千万人,算不算“崩溃”?如果那不算崩溃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崩溃”一说了。我们曾说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但短缺是不是危机?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长期存在短缺。配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主流意识形态吹嘘中国前三十年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一个伟大功绩。可中国在那个时代,那一项工业产品不是短缺?

危机是资源错配。错配是生产资源配置不当。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体现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果生产资源的投入不能带来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此种投入便是浪费,此之谓危机。过剩固然是错配,短缺难道不是错配?过剩是有生产投入,却生产了人民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短缺则同样有投入,却没有人民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充足供应。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却没有充足的工业产品供应,要这工业体系何用?所以投入这一工业体系的资源,其中很多是浪费,并不能产生满足人民需求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说有钢铁产量多少多少,或者工业企业多少多少,或者GDP多少多少,很多甚至大多产品却长期处于短缺,能说这个社会没有经济危机?投入很多,产品却长期短缺,这种投入难道不是浪费?

市场经济一个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它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由市场机制所决定。市场经济是交易的经济,你生产的产品只有有人买,你的生产才能进行下去。买的人越多,你的收入越多。而买是为了消费,买的人越多,说明更多人的消费水平在提高。所以生产者追求更多收入的努力,会带来社会消费 水平的提高。每一个生产者都是为自已,没有为他人为社会的思想,但市场能把生产者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和过程,转变为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因而市场经济能保证社会生产发展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市场经济很难产生短缺。即便某一产品出现短缺,也能迅速消除。我们听说过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过长期“短缺”吗?同时,市场经济的生产决策是分散的个体决策,某一个体决策可能因需求预测不准产生决策错误,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决策不可能出现错误,分散决策能保证社会总体决策正确。

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则完全不同。那么,计划经济或权力经济有什么特征?

1,它以政府目标为经济发展目标。虽然政府口头上也是以人民需求为生产目的,但绝不会像市场经济那样以人民需求为唯一生产目的。政府目标包含有政治考量、官员利益、以至于个人面子等等因素。这就使官员决策经常脱离人民需求而造成生产资源浪费。“以钢为纲”,“以粮为纲”只是专家在书斋中推导出来的,集中全力发展原子弹,明显包含政治因素,而“面子工程”这样的荒谬决策,也只有权力经济才可能出现。

2,官员决策是一种主观决策。市场经济则是客观决策。社会需求充满个性,复杂多变,且不断发展。任何人,那怕是天才,都不可能量化的预知社会总体需求、需求结构和需求变化。市场经济中,社会个体是通过市场价格来预测需求,而市场价格(非政府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价格)是需求的客观反映,所以社会总体决策一定正确。计划经济对需求的预测则是一种官员想像,计划经济生产资源配置决策脱离人民需求的概率,比市场经济高出百倍。

3,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社会就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计划经济之所以没有出现市场经济那种一个或一批企业破产的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剥夺了个人的消费自由。计划经济是国家投入,国家指令生产,生产的产品由国家收购,再通过国家的权力分配到个人。于是消费由国家规定(计划经济时代的货币是一种分配凭证,即配给凭证,而非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个人没有消费自由。所谓的人民需求是国家确定或官员想像的需求,而非是建立在消费自由基础上的需求,当然也就谈不上以人民需求来安排生产。

4,官员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能根据自已的偏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社会并没有什么“大事”,“大事”只是官员为了个人目的或主观臆想出来的。当把所有资源集中于某一“大事”时,固然更有可能把这事办好,却由于资源过分集中某一项目,将挤占其它项目的资源,影响其它项目的合理发展。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突出单一项目的经济,都是结构失衡的经济。而结构失衡,既是浪费,也是危机的本质体现。木桶理论是短板决定木桶容量,同时木桶理论的另一面是长板也不能增加木桶容量。那“大事”办得很好有什么意义?过分的投入又何偿不是一种浪费?

5,单项决策失误,都由全社会买单。也就是说,它的扛杆率无穷大。因为它使用的是全民的钱。私有与市场经济虽有扛杆率,但个人决策错误,个人仍是主要的损失承担者。所以权力决策的任何失误,都会波及整个社会。但由于社会承受力巨大,所以少量决策错误,在有扛杆率的市场经济中,会表现为经济危机(若 干或一批企业倒闭),而在计划经济中,反而不表现为以企业倒闭为表征的经济危机,却会使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能力下降。当这种决策足够大(如五八年大炼钢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时,经济必然崩溃

6,市场经济中,个体决策错误,不可能或很难受到国家保护,破产或危机既是错误的代价,也是错误的终止。更是阻止其向社会转移错误的方法。市场经济能较迅速的纠正错误并阻止错误扩大。而权力决策错误可以通过权力的强制力来维持某种错误。权力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维系一个错误项目很长时间。甚至可以通过强制控制消费(如配给),来长期维系一种不合理的生产。

不要以为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破产,就是经济危机,用权力保住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没有关联的企业,不使之破产,同样是经济危机。正如有人游行示威,表明社会存在矛盾,用权力压住游行示威,并不表明这个社会没有矛盾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把资源错配和由这种错配带来的资源浪费,称作经济危机,则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实际上是长期处于经济危机中,其表现是国家进行了大量投入,有生产总量与规模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却长期得不到提高,短缺的长期存在说明生产资源浪费巨大。其中还出现过由短缺带来的饿死几千万人的经济崩溃。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危机,在改革之后充分显示了出来。改革是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它的关键是改变国家对产品进行收购,再通过配给给予每一个人的生产消费模式。你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国家叫你生产的,国家也不收购,再分配给予个人,而是要通过市场直接卖给消费者,于是消费决定生产。由此根本上改变 了生产目的。当通过市场经济使这种生产目的确立时,我们终于发现,中国所谓的“工业体系”,只是一个花架子。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无法生存下去 (大面积的国企破产)。也就是说,中国通过搜刮农民所获得的资金,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浪费,这种生产并不能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因权力的强力维持,才使它们没有破产,并表现为那种表面上的经济危机。

所以,改革既是一种体制的变革,同时又是一个破产的过程。有人说,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这是谎言。中国的国有企业三分之二以上都破产了,怎么可能是中国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建国后,不搞公有制,不搞计划经济,而搞市场经济,有二三十年的发展,一定会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而且是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业生产。由于我们搞了计划经济,结果二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有工业生产规模,但大部分都白搞了。所以改革之后的发展,大体上是等于从建国初期低水平的重新开绐。我们搞了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不仅白搞了,造成巨大(整个国家的)浪费,而且浪费了时间和发展机会。虽然不能说改革之后的经济发展是完全重来,但由于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制约经济较快发展,包括改革后的经济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