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5月14日讯】5月12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有关“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文章,文章中描述了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下台的核心内幕。
文章中写道:1989年5月中旬,将天安门广场挤得水泄不通的学生抗议活动已持续了一个月。当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与中共党内元老邓小平有关对如何处理学生运动的分歧日渐加大。
5月19日凌晨4点,赵紫阳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请求学生结束绝食抗议,回到校园。在现身之前,赵紫阳已经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行将结束,因为邓小平已经下令在北京城区实行戒严,将导致军队与学生、民众发生对抗冲突。
赵紫阳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我们来的太晚了!对不起……”在发表讲话后,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们纷纷向赵紫阳索要签名。
5月20日,时任中共总理李鹏签署北京城区戒严命令,从而拉开了学生与军队长达两周的对峙。6月3日晚,军队士兵被授权,进城后清场过程中可以开枪。随后,成百上千名学生和民众遭到枪击身亡。
至今对中共政府来说,赵紫阳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在2005年赵紫阳去世时,中共官方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1989年任赵紫阳高级幕僚鲍彤秘书的吴伟认为,赵紫阳是个开明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因为他没有考虑到邓小平不支持其改革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对中共党内尖锐的权斗有充分思想准备。
纽约时报还写道:“在1989年倾覆的政治平衡涉及各有取舍的交易和高层之间的联盟。在之前10年,尽管赞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官员,与对赵紫阳及其前任胡耀邦支持的自由化政策感到恐惧的保守派之间关系紧张,……掌控这些交易的是邓小平。对任何重大决策而言,这个元老人物的支持至关重要。”
当时,赵紫阳支持中共一党专政,但希望通过对话和改革来平息学生抗议活动。最终,邓小平表态支持中共党内持强硬立场的一方,包括认为学生运动威胁中共统治的李鹏。因为邓小平担心经过学生运动后,他会再次象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被赶下台。
在这个崇尚混沌、忌讳直白的政党体制下,赵紫阳因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愿放弃权力,而不愿对学生进行大屠杀,最终成了中共权斗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