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对印度国父甘地兴趣降低后又陡升?

【新唐人2014年2月4日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印度国父——圣雄甘地感到兴趣,甘地的自传《我对真理的实践经历》将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甘地,生于1869年10月2日。在1920年代,他成功动员全体印度人民以非暴力手段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带领印度脱离英国独立。

甘地的自传——《我对真理的实践经历》于1927年首次出版后,仅在印度,就销售超过20万册,并被翻译成35种语言。

据《BBC》报导,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甘地产生兴趣。广州中山大学的黄迎虹博士说:“在中国,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甘地的生平事迹非常有兴趣,但却很难找到有关他的任何中文资料。”

黄迎虹将带领一个学术团队翻译甘地自传,此外,甘地的80多场演讲内容也会同时翻译出版。

华南师范大学尚劝余教授表示,在1950年以前,中国出版了27本有关甘地事迹的书籍,还有许多文章,他被形容为印度的卢梭和托尔斯泰。但是在共产党执政之后,中国人对甘地的兴趣一下子降低了。

尚劝余:“甘地倡导的以非暴力手段发起对抗,崇尚社会各阶级融和,这与当时的共产党意识形态和中国内部的政治气氛相左。”

尚劝余表示,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再度开始关注甘地的哲学思想,1980年以后,有超过50本有关甘地的书籍出版。

报导说,虽然甘地从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他的非暴力反抗运动触动了许多中国人。黄迎虹相信,甘地的思想能帮助中国人想出更好的方式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

退休的印度外交官,研究甘地的专家纳萨雷特说:“现在人们开始想要了解甘地对宗教、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的思想。”

纳萨雷塔表示,许多中国人对甘地以宗教的力量动员印度人民,印象特别深刻。“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是否定一切宗教,但是以宗教建立和谐社会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决策者所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不过,甘地崇尚各个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没有宣称自己有特定的信仰。甘地每周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会带给他内心的平静。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