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月7日讯】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人的健康。如果没有人的健康,再美的家园也将失去意义
最近,北京连续遭遇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热门话题。“北京咳”并非一个医学名词,而是外国人总结的一种现象:到了北京便会不由自主地咳嗽,离开北京后咳嗽又自然消失。尽管“北京咳”一词尚存争议,但环境影响健康却是不争的事实。
声声“北京咳”,敲响了环境的警钟。钟南山院士曾说:“不少病人常常问我一个问题,我不抽烟、不喝酒、注意饮食,为什么也会得肝癌、胃癌或者肠癌?我家很干净,为什么孩子得白血病?这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假如我们生活在空气污浊、饮水有害、食物有毒的世界,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得病。”很多医学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口不洁净的水,一口被污染的空气,一口不安全的食物,堆积成山就成了“癌”。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除了生活方式因素外,环境污染因素不可低估。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虽然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但环境污染是重要诱因之一。
1000多年前,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农耕时代,人们认为,“清风明月”是大自然的馈赠,可以无穷无尽地享用。到了工业化时代,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清风明月”成为稀缺资源。而洁净的空气和水,是维持人类健康的最基本因素。无论贫富贵贱,同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谁也不能享受特权。因此,保护好碧水蓝天,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如果缺乏严格的保护制度,就会被无度透支。例如,一块公共草场上有很多牧民同时放牧,虽然每个牧民都知道无节制地增加羊群会毁灭草场,但多数人仍会增加羊群数量,直至草场彻底毁灭,所有牧民最终破产并失去生存依托。这就是“公地的悲剧”。事实上,要想避免“公地的悲剧”,不能仅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而要靠政府的公共管理,尤其是严格的法治约束。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甚至认为“宁可呛死,不愿饿死;宁可熏死,不愿穷死”。由于政府放弃了维护公共产品的责任,导致“公地的悲剧”不断上演,既毁了生态环境,也毁了百姓健康。最后,百姓不得不用污染换来的钱,再去打针吃药、放疗化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绝对是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代价昂贵,得不偿失。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人的健康。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如果没有人的健康,再美的家园也将失去意义。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4.8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然而,期望寿命并不等于健康寿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准,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要追求生命的品质,即延长人均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只有天更蓝、水更清、人更健康,中国才能更美丽。
文章来源:《九个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