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桃符、春联与门神

【新唐人2013年12月19日讯】新春时节,贴在门侧的对联又叫春联。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早从周代开始,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和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有关。

相传在东海的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树荫可以遮住三千里的地面。鬼门就在大桃树东北方的树枝间,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很厉害,只要发现伤害好人的恶鬼,就用芦苇绳捆住他们,丢到山上喂老虎。神荼、郁垒日夜在桃树下巡逻,恶鬼妖魔都不敢来捣乱了。于是,人们用桃木雕了两位神将的像,放在大门两旁,以驱鬼压邪,祈求平安。后来逐渐简化成画上他们的神像──左神荼、右郁垒;最后更只把他们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门两旁,据说一样有效。神荼、郁垒就成了民间俗称的“门神”。这样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而把桃符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下令全京城的人们都得在门口张贴春联,而且皇帝还亲自出巡,一家一家观赏取乐。春联日盛,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不衰。新年时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已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环。

文章来源:《正见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