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13日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发布了会议公报。这份公报突出强调将“全面深化改革”的调子,并承诺将在政治、经济、司法、军队、教育、财税、医疗、环境等各个方面推进改革,但全文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改革路线图。有大陆媒体对习、李等当权者能否真正撬动严重畸形但又及其顽固的利益格局表达了忧虑,海外媒体则认为中国面临的改革难关巨大,难以突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发表后,尽管中国大陆的“主流媒体”在中宣部的操控布置下纷纷鼓噪公报的所谓“亮点”,继续对当局的改革决心表示期待,仍有一些媒体对习、李政权能否真正撬动中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表示忧虑。
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曹林的评论文章表示,“改革是中国社会上上下下最大的共识,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但现实中“改革只是一些人挂在嘴上的套话”,这些人“只踩油门不挂挡”,“只是耗了很多油,付出了很大改革成本,但车就是不往前走”。因为一些关键性的改革一直未有实质性的动作,致使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而巨大的利益阻力也导致“改革到官为止”。
“要推动体制的转变,阻力太大,一旦‘需要动体制’,就感觉这问题无解了——“体制问题”已经成了“无解”的代名词。无解的困惑必然会带来的无力的迷惑,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不知道怎么去用力,焦虑和无力感于是开始在公众心中弥漫。”文章写到,“一些领域的改革,也习惯了依赖增税手段,谈起改革就要掏老百姓的腰包。这种改革的‘自利自肥’倾向,也让民众对改革产生了怀疑。”
《经济参考报》则指出,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三大因素为,GDP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严重抑制了市场竞争的活力、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文章勾勒的三大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提升公平正义。
海外中文媒体《大纪元》则指出,中共的改革面临三大难以突破的关口。
1.发展与转型关难突破:以往中国经济的增长依靠大规模投资,产生了靓丽的数据却令实体经济病入膏肓。在6月份于银行间蔓延的“钱荒”现象,将隐藏在中国经济背后的地方债务激增、房地产泡沫等风险问题放大,暴露出中国经济不转型难以为继的处境。
2.政府与市场关难突破:中共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已广为诟病,中共权贵把持国有企业,攫取国家基础资源和全民财富。造成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任何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改革,都回避不了政府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层问题。而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官员所瞩目的财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中共内部各利益集团博弈的问题。这种利益博弈将极难达成共识和实质性改革。
3.公平与正义关难突破:中共历经35年改革开放,实际施行的是双轨制,对其体制内外不同对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分配不均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同时财富分配不公引发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导致民间积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在题为《做大了蛋糕为何切不匀?》的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现状,表示当今中国的国民经济有了极大提升,但中国民生问题却严重恶化。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脱离百姓的日常生活太远,自然在政策制定中不能体会民生的艰难。其次,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官商联盟和既得利益群体,任何对蛋糕的再分配都会引起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阻挠和反对。民生问题的改善都是有利于绝大多数民众的公共物品,但在集体行动逻辑的条件下,公共物品往往供应不足,强大的利益集团会利用不对称的权力和影响力使公共物品的分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其三,民众的声音和疾苦不能够通过有效的机制传导至政策制定者那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不能够吸纳足够多的各阶层代表。
法广11月12日发表文章表示,尽管中共喉舌媒体接连两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改革已到了重要关头,要勇于突破利益固代的藩篱,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但有分析认为,三中全会将向地方政府和个别山头的中央企业开刀,并不会触动制度本身,也不会向高层既得利益集团动真格。
德国媒体评论认为:习近平貌似改革者,他上台一年,只是摆出改革者的姿态,但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更深一层的改革,因此对习近平表示失望。
德国《商报》写道:“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政治参与权,更大的创意空间,更多的言论自由。根据习近平一年来的表现,习近平只是个做做样子的改革者。三中全会预告改革的雷声虽然很大,但人们不必抱太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