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0月27日讯】当人们看到“幽默”二字,无不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若对人冠以“幽默”二字,更是一大恭维,“幽默”一词存在于中文世界不过八十年,源自英文单字humour的译音,首先将humour转化为“幽默”二字带进中国的,即为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文学家林语堂,一九二四年创造“幽默”一词时,不过三十岁。
家世 生平
林语堂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一个基督教家庭,原名和乐,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排行第五的他有兄弟六人、二位姊姊。母亲杨顺命,父亲林至诚是长老会牧师。林语堂六岁入学就读基督教会兴办的铭新小学,四年后转往厦门鼓浪屿同样由教会兴办的小学,十岁即开始接触西洋文化与生活。
一九一二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一九一九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一九二二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一九二三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一九二四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一九二六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一九二七年任外交部秘书。一九三二年主编《论语》半月刊。一九三四年创办《人间世》,一九三五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一九三五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一九四四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一九四五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一九五二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一九六六年定居台湾。一九六七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一九七五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一九四零年和一九五零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也曾与胡适一同被美国文坛列为“二十世纪智能人物”之一。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在香港逝世。
恋人 妻子
一九一九年林语堂与廖翠凤女士结婚,相伴一生。他们有三位女儿,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他们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他们的爱情是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一个是初恋情人赖柏英,另一个是他一辈子都难能忘怀的泉州女子陈锦端。
初恋情人赖柏英和林语堂在同一个村子出生成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去河里捉鲦鱼捉螯虾。她有个了不得的本事,就是能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头发上,然后轻轻地走开,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她还喜欢在落雨后的清晨,早早起床,去看稻田里的水有多么深。她笑起来的时候,多像清澈湖水,阳光洒下来,明媚一如花都开好了的春。林语堂爱赖柏英,赖柏英也爱林语堂。只是后来,林语堂急于追求新知识,见识新天地远走他乡去求学;赖柏英却留在故乡,她的祖父双目失明,为孝顺祖父,最后嫁给本地的一个商人。
林语堂最爱的女子陈锦端是林语堂的同学的妹妹,用他的话说,“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一九一二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在大学二年级时曾接连三次走上礼堂的讲台去领三种奖章,这件事曾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此两所学校同是当时美国圣公会上海施主教建立的教会教育中心)传为美谈。真是才子钟情佳人,佳人爱慕才子英俊又有美好名声,林语堂在这儿认识了陈锦端,两人陷入了热恋。相爱的他们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却遭女方家长站出来,棒打鸳鸯。陈锦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归侨名医陈天恩,而林语堂,他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虽年少多才但门不当户不对,终因陈家嫌其家贫而不能成眷属。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一九二三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他虽然一直都在爱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旧情人再好,往事多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和在一起的这人,好好生活,岁月静好。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而他是“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一九六九年一月九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发明 创造
林语堂早年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坚持不懈地一再尝试,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而最终成功发明 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并于一九四六年在美国申请专利。六年半以后,到了一九五二年,他才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此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了专利——例如,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林语堂与赛珍珠
赛珍珠是美国作家。一九三二年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一九三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林语堂和赛珍珠有着近二十年的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但最后却成为仇人。
赛珍珠生于一八九二年,她的父母是传教士;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达三十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一九三八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赛珍珠虽然着力于写中国,但她毕竟是美国人,这就不可避免与中国文化有某些深层的距离与隔膜。要找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国文化,而且文笔精确、流畅和优美的作者,来写一部有关中国的书,这对赛珍珠来说就如同一个梦想。为此,她费尽周折但却未能如愿。后来,赛珍珠从《中国评论周报》的“小评论”栏目中开始注意“林语堂”这个名字,因为林语堂的文章议论大胆、新鲜而准确,文笔清新、自然而优雅,但那时她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常常向人问起来:“林语堂是何许人?”后来,林语堂创办《论语》等刊物,在大上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幽默小品在文坛影响很大,于是赛珍珠将林语堂确定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合作人选。经过联系,赛珍珠找到了林语堂,二人约定在林语堂家里见面。
当赛珍珠谈起不满于中国题材的外国作家的作品时,林语堂兴奋地说:“我倒很想写一本中国的书,说一说我对我国的实感。” 当得知林语堂的一些想法与自己相近,赛珍珠更是喜出望外,非常热心而激动地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写呢?你是可以写的。”赛氏还禁不住说出自己藏在心里的这个想法:“我盼望已久,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后来,追求赛珍珠的庄台公司老板华尔希知道此事,也鼓励林语堂写出这本书。
于是,从一九三四年起,林语堂用了十个月时间写出了这部书,题目是《吾国与吾民》,此书于一九三五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仅仅在九月至十二月的四个月时间里就印行了七版之多,这本书的前面还有赛珍珠写的序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它是中国人开始真正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它体现出中美两个作家的亲密友情,同时它也标志了林语堂人生和事业的真正起飞。
由于《吾国与吾民》开了一个好头,赛珍珠邀请林语堂到美国写作,直接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权衡利弊后林语堂决定举家赴美,林语堂一家到了美国,先是住在赛珍珠宾州的家里,后又迁居到纽约。由于美国读者最喜爱《吾国与吾民》中的《生活的艺术》那一章,所以赛珍珠夫妇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语堂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在半年时间里两易其稿,写出了《生活的艺术》一书。此书于一九三七年出版后影响更大,并且被“每月读书会”选中为十二 月的特别推荐书。在以后的时间里,林语堂与赛珍珠以及他们两家结下了深厚和稳定的友谊,不仅林语堂的书先由赛氏夫妻开的出版公司出版,而且两家经常在一起聚会聚餐,甚至两家的孩子也常在一起玩耍,看上去两家人仿佛成了一家人。这是林语堂与赛珍珠友谊的“蜜月期”。
林语堂在美国生活期间,曾全力以赴研究中文打字机,结果将自己四十多万美元的全部积蓄都花在上面,最后不得不向有着多年合作的赛珍珠借钱。但令林语堂吃惊的是,他居然吃了闭门羹,赛珍珠没有借钱给他。这大大刺痛了林语堂的自尊心。直接导致林、赛关系破裂的是,林语堂后来知道在与赛氏夫妇多年的合作中他在经济上吃了大亏。本来在美国一般出版社拿百分之十的版税,而赛珍珠夫妇出版林语堂的书却拿百分之五十,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而是仍属公司所有。这时,林语堂才恍然大悟,原来,赛珍珠开出版社也是为了赚钱的,而且他多年来吃的亏太大了。对此,林语堂委托律师向赛珍珠要回所有著作的版权,并且态度非常坚决,一点也没有回旋的余地。接到这个消息,赛珍珠感到突然和吃惊,她打电话给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追问她的爸爸林语堂是不是疯了?后来,林语堂要到南洋大学任校长,为此他打电报跟赛珍珠告别,结果林语堂没有收到回复,为此,林语堂感到非常恼火,他痛心地说:“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从此以后,两个有着近二十年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的作家就这样义断情绝了,他们就像一条河流在某一处分开后,再也没有汇合过。
作家 学者 语言学家
作为作家,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此外,他还致力于现代白话文的研究推广,并对其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了数量颇丰且涉猎颇广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人物传记、英语教材、辞典、翻译作品等。
作为学者,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相当通透的领悟与颇为独到的见解。在各种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对家国故土的热爱,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与尊重,以及跨越国族界限的人文关怀。通过早期创办的《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他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人学者,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
作为语言学家,林语堂编有《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教材,还著有关于语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并首创了汉字笔划、笔顺、汉字偏旁部首的概念,进而开辟了以笔划、笔顺、偏旁部首为依据对汉字进行拆分、解构、归类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上下形检字法”。这套系统性、普适性、操作可行性并具的全新方略,不仅为汉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当时中文输入法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条件,更被后来者继承改进,而演变成如今全国通用的的标准化“部首检字法”。除此以外,对于汉字注音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林语堂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同样可圈可点。
晚年生活
一九六六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一九六七)中。一九六七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一九七五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