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8月21日讯】(新唐人记者林妙音综合报导)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江苏新增不良贷款182亿元(人民币),成为同期全国新增不良贷款最多的省份,而钢贸市场则成为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主要集中领域。
目前,江苏全省因钢贸市场融资黑洞被撤职或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支行行长多达十名左右。如此多的支行行长因经营中的同一种风险而断送前程,这在江苏金融发展历史上较为罕见。
8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对此现象进行了报导。报导指,由于与钢贸行业相关的贷款问题,截至目前,被免职或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支行行长涉及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省内的江苏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对银行而言,诱惑相当大”
有江苏省金融维稳办官员向记者表示,钢贸市场的投资者对银行放贷人员和负责人采取了诸多“软措施”,有不少人被对方捏住了把柄,“出事的不少银行人士,多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这位官员介绍,比如,工商银行淮安分行原副行长秦某被查处一案,就涉嫌在与区域内钢贸市场贷款发放中收取贿赂,而与之同时被免的还有两个支行行长。
某银行高管坦承,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钢贸市场运作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从银行角度看,对其授信中收取的保证金存款能够迅速增加,综合收益也挺高,因此银行都会抢占区域内的钢贸市场。
上述高管表示:“对银行而言,诱惑相当大”。假设某地区的钢贸市场融资规模为1000亿元,如果平均成本按15%计算,银行能够取得近150亿元的丰厚回报,这种“相互促进非常明显。”
该报获得的一份内部材料显示,以苏南某市的一家钢贸市场为例,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有6家商业银行共融资约8亿元。
上述高管向该报记者分析,客观上,钢贸市场的投资者、融资方、交易对方及担保方存在非常复杂的关联关系,银行很难实时跟踪资金流向,甚至有的钢贸企业上下游客户均在市场内,很容易制作各种假交易合同。
尝试化解有效吗?
为化解钢贸市场授信风险,江苏最近提出了“依托政府、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债务重组”的处置思路。在此基础上,位于镇江的扬中钢贸市场(江苏联统金属物流公司)不良贷款重组,走在前列。
扬中钢贸市场不良化解中,2.34亿元不良贷款重组,盘活不良贷款15000万元,预计贷款最终受偿率将超过82%。
但事实上,这一做法仍有议论之处。而有金融从业者认为,在这一化解过程中,大行公司和扬中城投,均是地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将不良贷款打包接盘,可能意味着把风险从市场行为转为了政府行为,“担心最终可能仍由纳税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