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30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7月13日
在民族解放运动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大的差别。毛在美国人面前如此欣然同意改变党的名称,是不无理由的。这种情况根本不是什么策略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难得的装饰品”,藉以掩护他去搞一种与马克思主义运动完全不相干的、不受其约束的社会运动。
历史使他不能有别的抉择:共产党兴起不是他的意愿,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已深入人心,使人无法忽视。于是,他就利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掩饰,搞出了他自己的哲学“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说明,中共党内的权力斗争,为什么如此激烈和残忍。它实际上是中共党内两种思想─毛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因此,党经历了十年时间的尖锐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冲突,对局外人来说,并非一直都很清楚,可是斗争没有减弱,一直在持续进行。采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直到为“纯洁文风”而进行的斗争)。这是党内的阶级斗争,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是被一种不断高涨的、极易为沙文主义情绪所左右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激发起来的斗争。
这个斗争在代表大会上,以毛泽东的胜利而告结束。虽然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真正的团结还在前头”。中国民族解放革命运动因日本的失败而高涨起来,这使中共党内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力量与小资产阶级的“实际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康生下来了,新人被提拔到中共的领导位置上。这一事实说明,已经向中共党内的先进份子作出了让步,尽管这种让步只是形式上的。总之,为“真正的团结”而进行的斗争还在前头。事情并不都是按毛所希望的那样发展的。这显示了历史发展的逻辑。
———-
日本人在战场上仍然是个难对付的力量。盟国为拿下太平洋的每个岛屿,都不得不艰苦作战。日本守卫部队抵抗到最后一个士兵。美国人表示担心,不知道日本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将怎样接待他们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