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广东吴川的泥塑

【新唐人2013年5月24日讯】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已有1100年的历史了。他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

吴川泥塑与佛山石湾的陶艺一脉相承,或者说是后者的变种。据说,有一年元宵节,瓦窑村一位陶工闲来无事,随手抓起一把陶泥捏成一个公仔自己玩赏,没想到竟吸引了一些人围观。第二年元宵节,其他陶工也跟着捏泥人,开始时他们用陶泥捏一些小菩萨后烧成陶塑,用于祭祀活动,再后来,干脆就用田泥做成鸡形状的哨子,称为“鸡哨”,卖给孩子们吹响来玩,这就是吴川泥塑的雏形。

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

地方官走后,群众索性把泥塑推倒,称为送“泥鬼”。以后便成习俗,每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

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等。
 
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