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5月16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6日电)中小学教师评鉴反应两极,支持者希望借此淘汰不适任教师,反对者则担心破坏教学气氛。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犹如一把双面刃,不管施行与否,都恐怕伤到学生。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规划报告,教师评鉴以学校为单位,依教师服务年资区分评鉴频率。年资3年内初任教师每年都要接受评鉴,年资4年以上则是每4年评鉴一次。
评鉴结果分为“值得推荐”、“通过”、“需支持成长”,后者需在1年内复评,复评2次内还没达到“通过”以上水准,将提交学校教评会处理。但没有明言是否会与考绩、聘任机制挂勾。
全国家长团体联盟理事长吴福滨表示,台湾社经优势家庭,可以透过各种管道对学校施压,把孩子编到“好班”给“好老师”教,或者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补习班,弱势者却没有任何办法。
吴福滨说,教师评鉴是要保护弱势者,让教学有问题、没有向上提升的教师,有一个机制离开教育现场,“毕竟教师生产的不是产品,而是孩子的一生。”
台中教育大学校长杨思伟表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工作,但不该关在自己的围墙里,任何职业要受到尊重,也要禁得起检视。教师评鉴的目的是督促、提醒老师,因为人难免都会有盲点,需要第三者帮忙抓出,提供自省的机会。
但杨思伟也指出,部分私立学校可能把评鉴当成赶走教师的工具,相关机制必须谨慎。首先,评鉴指标不能太繁琐,且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的时间。而评鉴者需受专业训练,校长也不例外,避免“行政主导”的疑虑。
对于评鉴,教师团体多持反对态度。新北市教育人员产业工会理事郑忠信表示,导师在管理班级时,不会订很琐碎的班规,让孩子动辄受惩罚,也不会把孩子区分成好坏双方,因为这么一来,会扼杀自主成长及培养创意的机会。然而教师评鉴,恐怕就是要把这套模式,强加在教师身上。
郑忠信说,关键在于教师的时间有限,平时教学工作就已忙碌,如果还要花时间准备评鉴的文件、上课接受观察、担忧尊严被剥夺,只好牺牲教学,“即便是师铎奖教师,也不能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
台北市教师工会理事长杨益风表示,教师不怕评鉴,但担心与淘汰机制挂勾,“就像作体检,如果体检不合格就要被强制送医、甚至直接推进焚化炉烧掉,一定没人敢去。”
杨益风也建议,政府推动教师评鉴前,一定要先“量产”合乎资格的评鉴者,避免被“寡占”。且训练单位不能是纯学术机构,因为学者容易脱离实务经验,必须更为多元。
正如台湾企业正风起云涌地推动“KPI(关键绩效指标)”,政府也希望透过科学化、指标化、量化的管理机制,取代以往过于偏重“人治”的模式。中小学教师是较为封闭的群体,难免给人“师师相护”的印象,不适任教师的处理机制,也长久为社会所诟病,是时候引入第三公正者审视,确保教学品质。
然而,过犹不及的评鉴机制,已在高教体系产生众多弊病,教师忙着符合各项指标,反而忽略了教学本质,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学生。不管是否要评鉴,教育主管机关都该审慎再三,做好兵棋推演,避免学生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