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云南彝族六诏王来历传奇

【新唐人2013年5月14日讯】唐代,在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指部落),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传说这六个诏的诏王是六个彝族亲兄弟,当年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就生活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古名巍山)。巍宝山古木参天、山泉流淌、百鸟争鸣,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

据传说,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他们每日耕于巍山,夫妻同心,相互扶持,生活过得也算幸福。可是老两口快到六十岁了还没有孩子。他们对此非常苦恼,很希望能够老年得子,后继有人。老两口还曾经到巍山上的老君庙里去朝拜,祈求太上老君赐子。

就在老两口年满六十岁的这一年,一日祖师爷在巍山耕种山地,中午时分,祖师娘做好了午饭放在背篓里,准备给老头子送去。当她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时,看见一位身穿八卦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盘腿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握着一把鹅毛扇,左手持着一根白拂尘,笑呵呵地望着她,向她乞食。祖师娘看这老人须发皆白,心生同情,便从背篓中拿出午饭,递给美髯公。美髯公接过午饭,毫不拘束地吃了起来。祖师娘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微笑地看着美髯公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不一会儿,一盆饭菜就让美髯公吃光了。美髯公把碗筷还给祖师娘,向她道了声谢谢,就双目眯闭,打起坐来。祖师娘默默收拾起盆子碗筷,转身向山下走去,回家去给老伴另做午饭。

祖师娘很快做好了午饭,第二次向巍山走去。当她来到半山腰时,那位美髯公仍然端端正正地坐在石头上,在他右边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他来了,又笑着指旁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徒弟,还没有吃早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有着好心肠,一听说那道士还没有吃早饭,又赶忙从背篓中拿出饭菜送给那道士。等那道士吃完后,祖师娘仍然默默收拾起碗筷回家另做午饭。

当祖师娘第三次背着饭菜来到半山腰时,那美髯公和那道士仍然端坐在原来的石头上,在美髯公的左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她来了,又指指左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二徒弟,还没有吃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心想:常言道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不能厚此薄彼。于是,她再次热情地拿出午饭给了那位二徒弟。等那道士吃完饭后,还是悄悄地收拾起碗筷,背起背篓急忙赶回家给老伴另做午饭。

再说在巍山上耕种山地的祖师爷,看看太阳都老高了,还不见老伴送午饭来,肚子已饿得咕咕响,他几次放下手中的犁头,走到路口向山下瞭望,总不见老伴的身影。最后他干脆把犁架解了,把两条黄牯子牛吆到地边去吃青草,然后又一次来到路口坐在草坪上,一边抽草烟一边望着山下。这时,他看见老伴背着背篓,弓着腰,正匆匆忙忙地向山上走来。等老伴走拢后,他生气地对老伴说:“太阳都快落山了,你才送午饭来,你做什么事情去了?”

祖师娘没有吭声,她知道老伴是为她午饭送迟了,肚子饿了,才生气的。她赶紧把饭菜摆在草坪上,并盛了满满的一碗饭给祖师爷。

祖师爷接过饭碗,发现老伴的脖子上、脸上到处流着汗水,一身衣服也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想到平日老伴送午饭从未迟到过,看她今天累成这个样子,准是在家中或路上出了事情。于是便问老伴道:“看你这样子,出了什么事情?”于是祖师娘就把在路上碰到的事全告诉给了祖师爷。

祖师爷听后,忙放下碗筷,惊喜地说:“你遇见仙人了,那身穿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就是太上老君。那两个道士是他的徒弟,一位叫张天师,另一位叫李天师。三师殿塑着他们的像,去年我们为求能有儿女,还去朝拜过他们,你难道忘记了吗?快!不能怠慢了他们,快下去山去看看他们。”

“我猜他们不会走远,走快点,我们还会见到他们。”祖师爷一边收拾犁架一边对老伴说。

太阳梭进了西山,晚霞染红了巍山的苍峰翠岭,归林的山雀在树枝上跳跃着。祖师爷扛着犁头赶着牛走在前边,祖师娘背着背篓跟在后边,老两口一前一后向山下走去。当他们来到半山腰时,远远看见太上老君盘腿坐在在一块磐石上,他的左右两边站着李天师和张天师,他们的头顶上方飘着三朵彩色祥云。老两口便匆匆赶过去双膝跪地,向太上老君师徒叩头。

太上老君笑吟吟地对祖师爷夫妇说:“你们老两口为人忠厚老实,当有福报。”说着就拿出六颗宝珠送给祖师爷,预言说:“从今往后,你家香火不断,儿孙满堂,世袭为王。”边说边用鹅毛扇在祖师爷的犁把上轻轻地敲了十三下。然后把手向空中一挥,那三朵彩色祥云立即飘下来,分别落在老君和两个中年道士的脚旁,于是他们三人就驾着祥云慢慢地向空中飘去。

从这以后,祖师娘突然有了身孕,连续三年,每年都生下一对双胞胎。在短短的三午时间内,祖师娘三胎生下六个儿子,这消息象春风吹遍了山野,一下子传遍了远近村寨。一时间前来贺喜的人,门庭若市,寂静的山寨到处是欢声笑语,祖师爷老两口喜得合不拢嘴。

说是奇事也真是奇事,每当祖师娘生下两个儿子,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少了两颗,到祖师娘六个儿子落地后,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不翼而飞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是仙珠,它们转世成了祖师爷的六个儿子。

六个儿子长得很快,转眼间都成了年轻小伙子。个个腰阔体壮,英俊威武,一表人材。六个儿子中又数老大天资聪明,超群出众。生得浓眉大眼,仪表非凡。没做过的事一看就会,田园农活样样会做,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老两口特别宠爱他,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细奴罗。

当时巍山、南涧、弥渡三县,为一个大部落,主寨设在弥渡,巍山和南涧为分寨。部落长名叫张乐进求。在弥渡有一座铁柱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部落里的百姓都要去朝拜铁柱庙,以祈求消灾灭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丁发达。部落长张乐进求曾下了一道诏书,诏书说:“凡来朝拜铁柱庙的人,不分贫贵富贱,只要能够把铁柱上铸造的金雀朝拜下来,就让位给他,并把女儿嫁给他做媳妇。”

张乐进求的女儿聪明美丽,天生一副百灵鸟一样的好歌喉,许多年轻的小伙子都爱慕她,倾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诏书一下,四面八方的小伙子立刻云集到铁柱庙。朝拜铁柱庙的人川流不息,可是年复一年,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铁柱上的金雀朝拜下来。

细奴罗长到十八岁时,也和五个弟弟一同去朝拜铁柱庙。初天,他们弟兄六人来到铁柱庙,细奴罗刚向铁柱庙朝拜,铁柱上的两只金雀突然扑打了几下翅膀,鸣叫一声,同时飞了起来,在铁柱庙上空盘旋一圈后,分别飞落在细奴罗的左、右肩上。朝拜的人群顿时惊喜若狂,团团把细奴罗围了起来。彝族小伙子吹起了笙箫,彝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歌舞,向他庆贺。三天后,那两只金雀才从细奴罗肩上飞走。

张乐进求履行自己的诺言,召见细奴罗,要把女儿嫁给他,把王位传给他。细奴罗推辞不接受,但张乐进求坚持要兑现自己的许诺,于是细奴罗指着一块大石头发誓说:“如果我该当王,剑必入此石。”他举起宝剑向石头砍去,只见剑起刀落,火花飞溅,细奴罗的宝剑果然入石三寸。于是细奴罗选择吉日与张乐进求的女儿完婚,并接受了王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细奴罗盟石当王这件事,就把这个地方的一个村子叫做盟石村。

细奴罗当王后,在巍山境内的巄吁山筑城建都,建号大蒙国(又叫蒙舍诏或南诏),自称奇嘉王。随后他又常带兵收复了大理洱海地区的许多个分散的小部落,分设了五个诏,并按功劳大小,分别委派自己的五个弟弟去当这五诏的诏王,自己为南诏王。

细奴罗即位后,为了报答老君降化弟兄六人为王的恩赐,在巍山(巍宝山)老君打坐石的下边建盖了老君殿,内祀老君、张天师和李天师,让他们永世享受人间的香火。老君殿如今还巍然屹立在巍宝山的前山之中,以它那雄奇壮观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细奴罗死后被彝族人尊为巍山的巡山王,他的子孙后代继续当南诏王,到他的曾孙皮罗阁手上统一了其他五诏,在大理洱海区建立南诏国。从细奴罗当南诏王到南诏国灭亡,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一共世袭为王十三代,相传这是因为昔日太上老君在巍山上用鹅毛扇在细奴罗的父亲祖师爷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之故。从此,这个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就在巍山地区流传开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