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4月23日讯】“县环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行政编制11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24人,剩下的133人均为自收自支人员。他们吃什么?只能吃‘排污费’。”河南一位县环保局长透露。“污染企业咋成了我们的衣食来源,我们该保护环境呢,还是保护污染企业?”一些县级环保局长表达困惑。(4月16日《潇湘晨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保局“吃”污染企业不是一两天了,后者俨然成为前者的“衣食父母”。本来猫和老鼠是对头,而今耗子给猫当奶娘,谁也离不开谁了。这致使环保局陷入了左右为难中,到底是保护环境还是袒护污染企业。
环保局超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大部分人员被“排污费”养活。尽管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费应当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可实际操作中,征收的“排污费”有一部分还会返还给环保部门,由他们自由支取,何况环保部门手握自由裁量权,创收渠道多样,手法隐蔽,一直是很多人眼里的肥差。
环保部门就陷入了“收钱养人,养人收钱”怪圈,与污染企业形成利益共生的关系,甚或有些地方环保局官员在利益驱使下甘愿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此情形下,“排污费”大部分异化为“人头费”一点也不稀奇。一条执法经济链条隐然形成,企业为了谋取巨额经济利益,加大马力排污,污染愈严重,获利愈多,而污染企业越多,环保部门创收就愈多。
吃人家的嘴短,从某些环保局长的雷人语录中可见一斑。前几天,河北沧县环保局长邓连军抛出“红豆论”: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用红豆煮饭煮出来的水也是红色的;云南昆明东川区环保局长王杰云也语出惊人:污染严重的“牛奶河”是泥石流冲沙石冲出来的……环保局张们的立场和态度让公众质疑他们到底替谁说话?
有网友为了抗议环保局的不作为,在微博上号召网友凑钱奖励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悬赏高达40多万。环境污染日甚与环保部门的失职紧密相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收已然成为执法部门的重要任务,他们肆无忌惮地将执法权变现,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并从中获得巨额收益。
污染企业养活了环保局;摊贩养活了城管局;超载司机养活了交警队……此种怪异的“食物链”是道德滑坡、底线失守的诱因,也诠释了什么叫“权力经济学”。执法权的部门化和私有化到了令人隐忧的境地,掌控公权力的执法部门被经济利益俘获,将权力异化为自我营私的工具,丢弃了其所肩负的职责,导致权力失控与失范几乎是一种必然。不难发现,从食品安全到环境污染,种种乱象难以根治的原因就在于权力的滥用。
毋庸置疑,污染企业变成环保局的“奶娘”让美丽中国蒙羞。而要医治此乱象,必然需要执法权回归到法制轨道,受到监督和约束。唯有将权力关进笼子,治理权力部门化才有可能。近来,环境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加剧,防止环保部门执法权的滥用更加刻不容缓。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