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4月19日讯】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此为“小孩之盛礼”。
抓周儿,又称“试周”、“试儿”、“周晬”等,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举行的仪式。这种习俗最早是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种占卜征兆的巫术,类似于抓阄。真正带有“试儿”意义的抓周,相传源自三国时期。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发愁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献计:除了皇子,还要看皇孙们的品德才学。于是孙权择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与绶带。孙权大喜,遂立孙和为太子。后虽发生了一些政变,但若干年后孙皓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帝。于是许多人便效仿这种方法来考校儿孙的未来。到了唐宋,这一风俗在全国逐渐盛行开来,“抓周儿”一词到清代才出现,流传至今。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古时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看妈、奶妈是如何带小孩的,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时至今日,不少地方当孩子满周岁时仍有“抓周儿”习俗,这不仅是我国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父母对孩子寄予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