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4月2日讯】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就是寒食节。这一天,民间禁烟火,只吃冷食,是前往墓地祭扫过世亲友坟墓的日子,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纪念春秋时代忠贞爱国的晋国大臣介之推。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晋书》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上。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在国外四处流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当重耳流亡到卫国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已经吃光了。众臣采来野菜煮食,但饥肠辘辘的重耳却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见状偷偷地躲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一起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闻到肉香,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起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有知情的大臣告诉他,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肉,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 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于是下令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待山火熄灭,晋文公带人上山查看,却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对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一场。当准备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身后的柳树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然后晓谕全国,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走上前,郑重其事地折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从此以后,每逢寒食节,晋国人便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并且在这天来到野外,插柳于地,祭献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寒食供品,和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饮品。
后来,在寒食节祭拜介子推的风俗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一风俗又逐渐演变为在寒食节这天插柳于坟或插柳于户,皇家祭祀皇陵,官府祭祀孔庙、先贤,百姓则一家人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拜扫祭祖的习俗,并且代代相传至今。
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日期很接近,两个节日总是接踵而至,久而久之就合并为一个节,并衍生出在寒食节与清明节到来之际,郊游踏青、斗鸡子、荡秋千、蹴球、咏诗等风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