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砚台的别称及其由来

【新唐人2013年3月13日讯】是中国古人书写时研墨的工具,它的制作工艺与品质的鉴别是很讲究的。一种名砚的历史,甚至可以写一部很厚的书。砚台有多种异名美称,这些名称大多是从古代名家、诗人、书画家的诗句、文意中衍生而来的,这里略述一二:

 
1.万石君:宋朝苏轼作有《万石君罗文传》,他以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被封为“万石君”。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此后,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砚台,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均可统称“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别珍惜友情,读书人常常邀约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鉴赏自己书斋中的各种砚台珍品,所以砚又被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诗句中的“楮生”指的是纸,而“石友”即是指砚。
 
3.墨侯: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形体较大的砚台,往往被古人称为也有称为“墨海”或称“海砚”。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此外,历史上也有把大墨盆称为“墨海”的。清代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盘:比较浅的砚台有“墨盘”的俗称,通常指像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
 
6.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这里主要表示大,能“种墨”的地方即为砚。
 
7.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台,取其刻石为山之意,所以叫做砚山。明代高谦《遵生八笺》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8.砚池:有一种砚台,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因而称作砚池。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台  

9.陶泓: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砖瓦砚。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 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瓷陶砚便于生产,所以瓷陶砚在当时仍多于石砚。在称呼的习惯上,总是把砚和陶瓦联 系起来,既是称石砚有些地方也叫砚瓦。    

10.润色先生:这是砚台的一种特殊别称。清代王继香《醉庵砚铭》曰:“昔人号砚曰润色先生,曰岩屋上人,曰铁面尚书,余独取其静而真也,谥之曰静真先生。”,

11.徐公:这个名称专指鲁砚中的“徐公砚”。书法家舒同,曾为此砚题词曰:“美哉徐公”。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误认为“徐公”是指人,实则为砚台的俗称。徐公砚产于沂南县(原属临沂)徐公店村附近。早年《临沂县志》曰:“徐公店,县城西北75里,产石可为砚,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淳朴雅观。”“徐公”石色有蟹盖青、鳝鱼黄、沉绿、生褐、绀青、橘色等,有数色同现一石者,极为调谐雅静,世之罕见。若用此石制砚,其砚亦珍贵也。

名砚组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