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3月10日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无疑是元代散曲中最脍炙人口、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给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留下了无比美好的想像。但是,现在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探讨一下这诗句存在的文字问题。
两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提出了“小桥流水人家”写的并非江南地区、而是塞外坝上地区景物的看法。这个看法,我至今没有改变。现在有所改变的是:原作文字,应该不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远山流水人家”。
今天流行的版本,文字大概是根据元朝散曲总集《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简称《乐府新声》)而来的。这个总集虽然为元人所选辑,但作品文字不见得是原始版本。我们注意到,这首作品还有另一种版本。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三引“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首”,第一首如下:
瘦藤老树昏雅,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跟当今流行的版本相比,文字有四五处不同,除“远山(小桥)”为景物不同外,其他各处均为文字有别,景物一样。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引小词三首,第二第三两首分别如下:
其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三首小令,应该是一组纪行之作。根据诗意、景物、塞上、胡笳、昭君等判断,它们记录的是塞上行旅情景。第三首作品中的李陵台,当指位于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市)与上都(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市多伦县闪电河畔)之间一处驿站的建筑物。据文献记载,为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下令修建李陵祠庙的遗迹,位于“桓州故城西南四十里”,“去上京百里许”。桓州故城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上都镇。可见,李陵台位于元上都西南方向百里左右某处。结阖第一首“古道”云云,大致可以确定,这一组小令乃是曲作家在一次大都至上都这一条古道上旅行情景的记录。具体位置,在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辖下的张北县或沽源县境内。
2010年,我曾多次到张家口、张北、沽源、内蒙古正蓝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其中两次,时间跟散曲描写的季节一样,也是秋季。遗憾的是,无论走的是张库古道(张家口至库伦的商旅古道),还是当今新修的乡村公路,我都不曾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痕迹;也很难想像,七八百年前的张北、沽源一带,能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草原地带的漫流水、季节性流水,无法也不必修桥。
根据张北、沽源等坝上地区地貌“山无头”(即远看有山,近看无山)的特点,我认为,“远山流水人家”,应该是原作文字。“小桥流水人家”,如果的确始于《乐府新声》,那么,这书的编辑者一定没有到过塞外(坝上)地区,不知道那里难得见到“小桥流水人家”景象,“远山……人家”却随处可见。
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在马致远的家乡北京门头沟妙峰山一带,却是到处都能看得到的景致。上周日,我跟几位朋友一起,到妙峰山镇政府附近一处农家乐吃晚饭,虽然没有走到山那边、相传为马致远故居所在的王平镇韭园村,瞻仰一下“马致远故居”。但是,根据那一带地处永定河上游、有山有水的地理条件,可以肯定,马致远故居所在村庄,“小桥流水人家”是寻常可见之景。马致远的另一组散曲【南吕四块玉】(恬退),结句都是“归去来”,表现了他鄙弃功名、甘愿退隐家居的志向。这一组散曲中描写的,应该就是他家乡妙峰山永定河上游的景物。
请看其中之一: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无论是散曲所描写的,还是我亲眼所见的,那一带夏季的乡村景色,着实不坏。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