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2月27日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在去年底推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不仅全球票房大卖,还成为今年奥斯卡获奖热门。
这部电影其实叫做《Life of PI》,中文翻成现在的名字,大概出于商业因素。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画面精致如油画;这也是一部难懂的电影,影片看到最后,才知道这个电影绝非中文翻译中的什么“奇幻漂流”之类的冒险片。
影片在成年后的少年Pi在向一位作家讲述他少年的一段故事展开。少年Pi举家从印度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他们家动物园的动物,但是在途中发生了沉船事件,Pi的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派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少年就是在海上求生的故事。Pi最终与老虎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漂流中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美丽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却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Pi与老虎再次开始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Pi在向救他脱险的日本公司两名代表讲述了这段故事之后,对方不相信,要他讲出真实故事。于是少年Pi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Pi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子。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直至获救。
李安的电影能够扬名好莱坞与被西方社会接受,和李安的成长经历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无关系。李安少年在台湾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然后在美国上大学和生活,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使他用电影艺术表现中国文化变得不太困难。早年的《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即是例证。
《理智与情感》(1995年)让李安第一次获得国际上广泛的赞誉。随后《卧虎藏龙》(2000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断背山》(200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从《断背山》开始,人们开始看到了李安的迷茫,走得更远的则是《色戒》。用娴熟高超的电影艺术来表现争议与禁忌的内容话题,即使其中有严肃的思考以及艺术探讨,终究难免会令人诟病,道理很简单,不管怎样谈论《金瓶梅》的艺术成就,都不能改变它是一部淫书的现实。
李安到底用《少年Pi》这部电影表现了什么?
影片中老虎的名字是有现实出处的。“理查•派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派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派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从表面上,影片表现了对宗教、信仰、人性的黑暗等思考探讨追寻,但是,在影片最后,当采访Pi的作家打开这个事件的历史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人们采用了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接着Pi又问作家:“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了上帝。”
在这里,我们看到,影片展现的宗教、信仰、上帝有种反讽的味道,因为相信了少年Pi编造的与老虎的漂流故事,是跟随了上帝。反之,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上帝离人而去。
在观看了与《少年Pi》同时在全球热映的另一部影片《悲惨世界》后,除了被其中传递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打动外,其中故事和人都归结到宗教救赎的主题,其中的终极关怀使人感受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反之,看完影片《少年Pi》之后,只有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迷茫与残酷人性、现实世界的惊心、无奈甚至绝望。
在一个大多数人失去了信仰与传统的现代社会,当一个本来是简单的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却与所谓“人权、隐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混乱的时候,再高超的艺术手段,都不能掩盖其中的无力。《少年Pi》的求生旅程,也是导演李安艺术与人生的迷惘之旅,也是失去了传统的现代人心灵的迷失漂流。
文章来源:《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