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2月17日讯】青年圆梦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江明晏台北17日电)一月份的冬天,早上 6点天色未明,藏在新庄巷弄内的一间烘焙房已经开工。年轻主厨起身走入厨房,烤箱发出嗡嗡的低鸣,伴随着绿色的闪光灯,水槽内的锅碗瓢盆铿锵作响,他浑然不觉、专心地投入一日工作之始。
他就是听不见的烘焙师傅郑易嘉,今年不满30岁,已经拥有一家烘焙工房和一间糕饼咖啡店。
去年下半年,郑易嘉座落于台湾师范大学的店面开张了, 5坪不到的空间,装满了郑易嘉对杯子蛋糕、饼干的想像。店面在教学大楼内,与川流不息的马路对照,像两个世界,但总能吸引三五常客,点一杯咖啡、带包饼乾和杯子蛋糕,一再光顾。
数年前,郑易嘉在新庄的烘焙工房还没有门市,只靠着网路虚拟店面和电话预订服务,闯出一片天。
在无声的世界中,他专心创作、思考,发挥艺术专长,推出造型蛋糕、手工饼干与香喷喷的面包,而背后支持他这份梦想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与母亲。
善于沟通与交际的郑妈妈,掌管通路负责对外宅配、接洽客户;以前经营铁工厂的郑爸爸负责掌管机器买卖、送货,一家人努力地守护这份事业。
在经济下滑的年代,烘焙业多半受到大型连锁业“以量制价”、“整体行销”等手段垄断,郑易嘉的微型创业,却在一片不景气中,订单逆势成长,以往走过的历历来时路,充满酸甜苦辣。
“20多年前,我发现易嘉听不见,”郑易嘉的母亲淡淡地说着过去。她说,在惊骇与伤心之余,仍面对现实,坚持儿子需接受正规教育,为了让他有一技之长,国中毕业后的郑易嘉,在家人坚持下,进入开平餐饮学校餐饮管理科,接受师长最严格的磨练,尔后进入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管理学系餐饮组,培养相关专业知识。
“老天关起一扇门,却开了另一扇窗”,听不见的郑易嘉拥有天赋异秉的艺术长才,徒手在蛋糕上勾勒卡通图样,对郑易嘉来说是家常便饭;创作艺术蛋糕,让栩栩如生的人偶、动物站在蛋糕上,更是他的专长。
烘焙工房的墙上挂了满满的奖状和证书,包括在国内外蛋糕装饰大赛创下佳绩,除了显示郑易嘉的才华,也记录当年苦练的坚持。
郑妈妈说,“易嘉比赛时,也曾得失心过重,背负庞大压力。”好在后来,压力成功地转化为助力,激发出郑易嘉的潜能。
郑易嘉回想创业初期,在新庄经营铁工厂的父亲郑明祥,为了儿子出路着想,毅然将铁工厂收起来,投入新台币50万元,转型成烘焙工作室。一开始,他们对于烘焙创业一窍不通,甚至面临买不起设备、叫不到货的窘境。
而当时,还只是个大学生的郑易嘉,经常要拿着不同口味的饼干,发送给同学试吃,当作搜集市场资讯,郑妈妈也为了开拓客源,到公家机关附近摆摊。
郑妈妈说,“现在回想当年的辛苦,很容易,但当时都不知道要怎么熬过来。”但她骄傲地说,一路走来,郑易嘉对品质、用料的坚持,始终如一,对烘焙的学习也未曾间断。直到现在,郑易嘉走过面包店,都会停下脚步,仔细研究、比较。
在郑易嘉的糕饼门市中,粉色奶油装饰的杯子蛋糕在冰柜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花样,煞是好看,10多个蛋糕居然找不到同一种款式。
郑易嘉单纯地认为,让客人拿到“独一无二的杯子蛋糕”,那种感动非常重要,而品质用料相当讲究,定价却是市售的一半,也是因为他认为“好吃的东西,大家都该吃得起”。
郑妈妈也说,“低糖低油的面包,不加防腐剂,还要拉长保存期限,绝对不可能”,郑易嘉的烘焙房有绝对诚实的理念,即使为此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也许就是这种简单、不是只求营利的想法,让郑易嘉门市的回客率相当高,做出一番成绩。
对郑家人来说,现在是甜蜜的收获期。数十年来,他们走过无数的辛苦路,其中有泪水也有感恩,而这些全都奠定郑易嘉迈向成功的根基。
几年前,郑易嘉的烘焙房没有门市,现在在师大的店面落成了,更雇用一位同样是听障的24岁女孩当助手,算是完成第一阶段的梦想。
郑易嘉说,他还有 2个渐进式梦想,“接下来,想再开一家人人都吃得起的面包店”,未来想再雇用更多的听障人士。
从小听不见的郑易嘉,用双手揉出梦想的面团,在名为幸福的蛋糕上作画,他用生命写出来的故事没有悲情,而是一步步筑梦踏实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