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2月12日讯】体检技职专题3(中央社记者陈至中、许秩维台北12日电)教育部广设大学后,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如今超过7成的高职生继续升学,而技职体系也逐渐“学术化”,和一般大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监察院101年7月纠正教育部、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单位,认为教改推动以来,技职教育日趋学术化,逐渐丧失技职教育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对台湾的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教育部统计,民国89年高职职业类科毕业生,仅42%升学,至99年,升学比率已达81%;综合高中升学比率更高达92%,就业者寥寥可数。不少业界人士都提出警讯,长久下来将使台湾缺乏基础人才。
台北工专(现为台北科技大学)知名校友、和硕集团董事长童子贤表示,当初高职五专大量升格改制,导致“过犹不及”的现象,民众高学历的期盼,却可能毁掉技职体系。
童子贤指出,技职和一般体系最大的不同是“教育方法”,技职着重“体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你知识,而是在做中学,先引发兴趣,之后再来归纳、整理。
“逼着所有人都得考前几名,其中势必有很多人会感到失落,而错失了学习的黄金阶段。”童子贤认为,升学主义毁了很多人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就是喜欢动手做,台湾教育却逼着他们坐在教室黑板前浪费时间,长期以来浪费掉的教育资源,恐怕要以“百亿”计算。
前教育部次长、南华大学校长林聪明表示,过去技职强调动手做,但现在操作时间却越来越少。加上技职体系膨胀,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要为每个人都找到好的实习机会、接受扎实训练并不容易,实务能力难免有落差。
长期研究技职教育的佛光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林大森表示,大量专科从民国85年开始转型成技术学院,为符合生师比,只好延揽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因此难免有学术化倾向,加上技职教育无专法,多数制度只能依循高教体系,因此部分共同科系,高教和技职走向也渐趋雷同。
但林大森也指出,并非学院出身就不懂实务,就像台大毕业的老师,可能会被认为是学院派,但只要多经营和强化实务,或发表实务相关研究,同样能具有一定的实务能力。
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也坦承技职教育有学术化现象。他说,过去评量太过注意SCI等学术论文指标,导致部分教师重学术发表,却忽视学生实作能力,加上专科刚改制时,学校担心研究成弱点,所以拚命冲研究绩效,因此学术和理论的落差可说是技职改制的副产品。
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表示,技职教育发展通常和国家经济同步,过去需要大量技术人力,技职也重视学生实务技能。后来经济转型,专科跟着改制,并延揽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以符合升格规定,难免影响技职走向学术化。近年不少学校已有警觉,开始引导教师往实务发展,并鼓励产学交流。
前教育部长吴清基认为,台湾已进入“知识密集”的经济体系,有必要将技术人才的学历从高中提升至大学阶段。如此一来,才能纳入更多的创意、跨领域整合知识。
吴清基表示,升学不是坏事,而是技职体系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落实证照制度,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就有好几把“刷子”,不必担心经济危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