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例谈古代咏史诗

【新唐人2013年1月27日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古代诗歌辉煌的成就。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颂扬圣人君子,或箴讽时政,同情百姓疾苦,抨击社会恶势力。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表现了诗人的历史观、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及内心的远大抱负。本文举些诗歌为例,试析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

应该说,有了诗歌的出现,咏史诗也就相伴而生了。春秋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不少堪称史诗的古代叙事诗,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了古时社会生活,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祈祷等。如《周颂》、《大雅》中描写了周文王等圣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敬事上帝。赞周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赞周武王:“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赞周成王:“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表达了周人要求自己要像文王那样修明德行,善于自省,使其所作所为都合乎天命的一种道德理念。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诗中赞扬尧、舜等圣王明君,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他在诗中写道:“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大意是: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大意是: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的还有周文王。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

汉魏时代阮瑀的《隐士》: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诗人选用了五个历史人物作为意象,突出他们的“隐”、“窜”、“乐”、“安”、“饿”的精神状态,采用意象叠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退守甘贫的人生态度。列举的这五人是颇具代表性的儒士和隐士,充份地表达了“守明真”──即向往纯真、返璞归真的这一生活主题,表达出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人生观的表白,一种道德的信念。



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凌空一笔,使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像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诗人陈子昂直言敢谏,向武后提出抗击契丹入侵的策略不被采纳,报国宏愿不能实现,心情非常苦闷,因此登上蓟北楼时写下了此诗。念这首诗,读者面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像,使人为之深深感动。

唐代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全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吴宫昼夜狂欢的情景。然后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并通过姑台栖鸦、黄昏落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喻荒淫纵欲者的悲惨结局。诗人将所采用的意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使读者可凭直觉而推演出它的隐喻意义。相传贺知章读此诗后感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史诗人在选择古人事迹时大都蕴含着诗人的钦慕、赞颂、理解、同情和惋惜等。这首诗是诗人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但议而不空,句句写实,以激昂的笔调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而抱憾身亡,诗人饱经战乱,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唐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的画卷,先是写春到江南这盎然生机的天然美景。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机勃勃。后两句是诗人想像的历史虚景,在细雨濛濛、烟霏云敛的江南,兀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寺,引发人透过历史的“烟雨”,联想到几百年间,王朝更替,繁华落尽,宛如梦境。这种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使实境具有无限的蕴含力和召唤力。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边的思绪,弥漫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使人们感受到诗与史交融灵动的神韵。

杜牧的另一首《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诗人感叹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如今只剩下荒陵残塚。风云变幻,人世沧桑,昔日繁盛与今日凄凉的强烈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凭吊古代的人和事,缅怀物是人非。

宋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登高怀古喻今之代表作。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向北瞭望,却不见狼烟四起的中原故土,千年的王朝可以终止,但汹涌的长江水却没有流尽的时候。时间的轮盘转过了近一千年,现在国家需要的是像孙权那样有才德的中流砥柱。词人从历史上孙权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朝廷却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和渴望恢复中原、使百姓安居乐业的阔大胸襟。

元代鲜于必仁的《越调﹒寨儿令》:

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
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
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
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
听,千万古圣贤评。

鲜于必仁终身不仕,安贫乐道,因而向往隐居生活就是必然的了。他对隐士和隐居生活的赞颂作品,紧紧围绕东汉的严子陵和东晋的陶渊明这两位高士落笔,说他们一个做了钓叟、一个做了农父,生活在五柳庄、七里滩,心境淡泊,真是好不自在!尤其是“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这两个典故,点明了二人的洁身自好、高风亮节。最后用“听,千万古圣贤评”作结,把目光引向高远处,犹如黄钟大吕,震撼人的心灵。

咏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追求感性之真、理性之善,既沉湎历史,又观照现实,既在纷飞的思绪中驰骋想像,又在流动的韵律中聚焦哲思,以追求美为旨归,而使诗达到艺术至境。精言警句的背后,使读者感受的是诗人的睿智和远见、对道德的理解和精神追求,悲天悯人的心怀。启迪世人对历史、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坚定人生信念,向往光明和永恒。

文章来源:《明慧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