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有感

【新唐人2013年1月26日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朵奇葩,都是以“记”为题的抒怀达志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散文名篇。两位作者的人品、文品、文风都有相似之处,其作品不仅记叙写景生动感人,议论说理更给人以启迪和借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一、忧国忧民 为官正气

两位作者写作时处境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一致。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文武双全,曾带兵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戎马生涯时的真实写照。他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十条治国建议,重在整顿吏治,因此触怒了权贵,受到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河南邓州做知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诬上书朝廷,夸赞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贤”,也遭到奸佞诬陷,被贬到安徽滁州作太守。因支持范仲淹被贬的还有滕子京等人。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出知邓州后的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工程完工,被贬到岳州做知府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说:“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遂写成此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也恰恰是这一年,此时他也已被贬到滁州作太守,与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上山的路旁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为人旷达,自称“醉翁”,便将所建之亭命名为“醉翁亭”。且与民同游,“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于是其笔下便出现了回肠荡气的《醉翁亭记》。因楼而记,因亭为文。楼亭有幸,斯楼斯亭因记因文而名闻天下。

虽然遭到贬谪,面临逆境,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所以文中他们都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政绩卓著。不到一年时间,滕子京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在滁州施行“宽简之政”和仁政爱民之策,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文思精巧 各尽其妙

两篇文章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文风也很相似,都写得平实而有气势,清新流畅,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一扫晚唐五代文坛浮华轻靡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

范仲淹写洞庭湖,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就尽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这一“衔”一“吞”,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魄描写得极其生动。“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没有对岳阳楼的修建进行具体阐述,也没有泛泛铺陈岳阳楼周围的湖光山色,而是另辟蹊径,抓住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景物描写看似洋洋洒洒,却并非文章要旨,而是借其抒发自己之心胸和抱负。

《醉翁亭记》则以“乐”字,金线串珠般提挈全篇。写朝暮之景,抒山水之乐;写滁人游山,发游人之乐;写山肴野味,表宴酣之乐;写鸟啼婉转,示禽鸟之乐,更流露出太守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自我陶醉的同游之乐。行文走笔,因“乐”展开,“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前伏后应,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相传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三、文笔清新 骈散结合

两篇文章语言句式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参差错落,婉转有力且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由此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语句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吟之,不得不感叹文章句丽辞畅、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长短搭配,加强了韵律美。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天,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天,用“风霜高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无不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醉翁亭记》除运用骈句,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用了二十五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

四、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两篇文章的写作主旨相一致。虽都因楼因亭而记,都不是写重大事件,但其实都是围绕“先忧后乐”、“与民同乐”这一人生和文学的主旋律来写的,而他们的心境完全是一脉相承和息息相通的。两位作者的思想同源于 “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儒家传统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相传他童年时曾遇到一位相士,问道:“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相士就笑他:“年纪轻轻不要过分自负!”范仲淹又说:“那您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正如欧阳修给范仲淹写的墓碑文中所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怀宏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以古仁人为榜样,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锁,进入无私的精神境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的胸襟和心怀。欧阳修为官四十多年,官声清廉,爱民如子。虽因直言上谏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在文学观点上提出“文者以明道”,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提倡简练,平易自然的文风,对宋代和后代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北宋文坛的领袖。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其朴实、醇厚和热情抒发了寄意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即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啊。“乐其乐”、“同其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人间祥和的画图。他在滁州写的另一篇《丰乐亭记》中也写道:“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文章来源:《明慧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