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变“烂尾新闻” 当局大玩三套路

【新唐人2013年1月22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近期,中国大陆关于不少曾经被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被官方的“热回应、冷调查”而拖成“烂尾新闻”的状况,成为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等等,一起起曾经舆论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为数不少的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最后使得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

近日,有海外媒体总结了中共官方热回应、冷调查,把热点事件变“烂尾新闻”的三套路:

1.“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不见水落石出。

2.声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不予公布,对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于处置也不对公众交代。

3.事发后积极道歉就“一笔勾销”,处置却罔顾民意,责任追究迟迟不予启动。

1月22日,大陆时评作者张敬己在其博客中发表了题为《如何唤醒“烂尾新闻”里装睡的人》的文章。

张敬己在博文首先对那些背后“无不牵涉着失职而导致的撕心裂肺的痛、用桃色文字描写着的沉重的道德灰霾与令人拍案的权钱交易等种种不堪”的热点新闻很快“烂尾”,表示了深深的沉痛与悲哀,他感叹热点新闻成“烂尾”的反反复复的恶性循环,把民众的希冀“生生揉碎”,“就算是生命的代价,也唤不醒那些个在‘烂尾新闻’里装睡的人”。

博文分析认为,热点新闻最终变“烂尾”的根源,就在于在新闻中负面当事人深谙“拖字诀”的妙处。他们知道总会有新热点转移关注,他们不是想从中吸取教训,想的只是如何尽早地从中全身而退。至于被“烂尾新闻”所侮辱和伤害的那些人,则不是他们的考虑内容。

文章呼吁,公众有权在第一时间知道真相,谁该对事件的发生担责,担责者被法纪的处置具体到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即时公开,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杜绝下一次热点新闻的发生。同时,文章也呼吁媒体用坚韧的追踪报导,强行唤醒那些企图想在“烂尾新闻”里装睡的人。

《世界新闻网》日前也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中共多数地方政府虽然选择“迅速表态”,然而这“迅速”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迅速”平息社会舆论和公众的“怒火”。等到“风头”一过,人们的关注点转移,事情就算是“顺利解决”了。

文章认为,“烂尾新闻”的存在,不是媒体当初选材有偏差,而是一些纪检监察机关和执法部门对违法乱纪行为不作为甚至“保护”使然,根源是问责机制缺失。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