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人才培育 难仰赖市场机制

【新唐人2012年12月01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日电)高等教育和人才培育,有人觉得政府管越少越好,市场机制自然找到平衡点;另一派却认为,教育需长时间培养,难以预期。

教育部日前抛出“常态性大专学校学杂费调整方案”,引起各界批评声浪,教育团体希望社会借此机会厘清,台湾的高等教育究竟是继续走向“右派”的市场化,还是改往“左派”的公共化前进。

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今天举办“高等教育何去何从?自由化?公共化?”学术论坛,工会理事长、辅仁大学社会系教授戴伯芬发表时,以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说明教育难以仰赖市场机制。

蛛网理论主要运用于生产期较长的产品,如果任由市场自由竞争,不一定能达成均衡的状态,画成图表就像蜘蛛网一样越织越大,直到难以收拾,和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不同。

戴伯芬举例,某个时期猪价格好,农民都开始投资养猪,等到猪养到可以卖的时候,却已变成“供过于求”,卖不出去的只好杀了埋掉,这就是“蛛网中的猪仔悲剧”。

“猪仔过剩可以杀,但我们可以杀掉找不到工作的硕博士生吗”?戴伯芬说,教育比养猪的生产期更长,台湾前一波教育改革,让高等教育走自由化的路,就是造成现在供需失调的重要因素。

因大专学杂费调整议题,学生和劳工团体结盟,诉求高等教育从“右派”的放任市场自由竞争,转向“左派”的公共化。戴伯芬认为,台湾未来可见的改变契机,在于“少子化”,学生数量逐年递减,分食大饼的人少了,教育资源也可望不再被稀释;政府应趁此机会,引导国立大学“瘦身”,和民间一起把教育办好。

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林敏聪认为,自由化不能等于市场化,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条件、背景不一样,如果都在无限制的状态下竞争,弱势者自然会被排挤到二、三流学校。

另一方面,林敏聪认为,自由化和公共化不是对立的两面;有人担心教育公共化就等于“国家化”,会回到过去威权时代的控管机制;理想则是让专业团体、公民团体一同参与教育行政管理,而不是由政府一手掌控。

台大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竹亭表示,台湾基本上是右派社会,维护既得利益的声音比较常见;但在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一直有左派的思维在拉锯,希望能照顾到普罗大众。

陈竹亭认为,大学应该扮演集体智慧产出的平台,类似议题应该在校园内开放辩论;这样的平台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了,虽然有人持续在努力,但凝聚力仍相对薄弱。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