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5日讯】传记文学通常欲传达给读者的,不仅只于单一的面向或主题,在张戎女士的这本著作当中,读者即可体会到著者戮力透过叙事体裁来传达对人、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国家深彻感悟的一番用心。其原著之所以用英文,为的是要向广大世界的朋友们,直接无障碍地道出她身为一个中国女儿的生命历程,从字里行间展开那一幕幕对西方而言既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
对多数西方国家的人们而言,中国是始终独特、深奥而难以清楚认识的;她的历史有太多的惊叹号和问号,繁复吊诡的程度令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亦无解。近代中国的苦难与灾祸,使人每每读起忆起,常陷于无边的扼腕和叹息;而滚滚的历史洪流更使欲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毫无着力之处地深陷其惊涛骇浪之中,连自保亦危。张戎女士汇其所见所闻,所思所忆,点滴地将自己和亲友的遭遇经历谱写出来,既要为历史做见证,也在于想表达她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这本叙事体小说,依时间的序列委婉展开,读来不甚费力,但却震慑人心,可见著者在平实的笔触中,深蕴着真挚的性情。综观全书,笔者发现有三个意义深重的中心主题。首先,最核心的即是著者的人道精神和爱的力量。无论生活环境如何险恶骇人,文中的主人翁们始终坚强地实践着为人处事的道理,不为各种扭曲、颠倒、残害人性的外在因素所击溃,即使如文革那样一个人伦道德沦丧殆尽的时代里,爱、亲情以及许多高贵的情操仍然充满在著者生命的周遭,他们活生生地体现了人性的坚毅不摧,并验证了亲情至爱为人类生活最终支柱的道理。虽然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无力感,但著者试图展现人性的光辉不灭,永恒不泯,极具有劝世醒人的深刻意涵。
著者书中的第二个主题流露于对人类理性启蒙的发扬和克服环境潜能之推阐。著者自幼吃共产党的奶水长大,但在成长过程中,她逐渐透过四周的观察接触及脑中思维的激荡,了解真实,探悟是非。“理性之光”是人类迥异于万物而独有的,人类之所以有文明的进展,即是依自这个来自上天理性之光的阐扬。然而,这道光却时而受到蒙障,导致了许多历史的悲剧及人类的灾难。著者试图冲破这道阻隔理性之光的障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她也试图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力与渴望追求自由幸福的能力,与生俱来,任凭谁也无法夺去,“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在著者的生命历程中做了最佳的诠释。
书中的第三个主题是透过特有的女性思维和世界观建立起来的,著者以其外婆、母亲和本人为贯穿文路的主轴,是试图以女性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观察和批判这个世界的,特别是这个属于男人文化霸权的中国社会。著者厌恶在男权世界中,龌龊卑鄙的政治斗争和血腥暴力的权力游戏,而心倾于柔性温和、真诚踏实的人伦生活,她要控诉的不仅是这段历史的悲哀,更在于受虐于男权迫害的错误。她揭发传统中国梧梏女性的诸多不义与恶习陋律,更痛加讽刺共产党破除迷信和旧俗的真相。而除了批判的精神,著者不时地透过对人物服饰、两性关系与诸多生活细微的描绘刻画,来展现其女性的思路和观察,与此相关的,是著者用心灵去捕捉大自然的美与永恒,其丝丝入扣、清颖动人地描写自然景致,隐约地透出一种对自然主义的追求和向往。人与自然的结合,回归自然的无争与宁静安逸,是著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命观和生活哲学。
除了上述的三大主题之外,著者在笔法和内容上各有些优缺点,在此谨提出供读者们参考。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优劣之处并非是显而易见或其间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多数时候,这只是一个切入角度和观点异同的问题。以笔者的拙见,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考究的详实。文中许多的内容显然并非著者所亲身经历的,而是透过他人传述所得,但著者却毫不马虎地整理这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故事。其中的整体系络、时间序列,乃至人名地名都尽其所能地呈现给读者,也因此,这部作品在纪实的表现上能深受国际的肯定(该书曾于一九九二年荣获NCR纪实文学奖)。
其二,是著者对人物和自然的刻画,细腻深入,荡气回肠。她不因批判的眼光而失去对美好隽永之人事物的欣赏和描绘,这是本书亲昵可近的最大原因。她使我们在含泪的历史悲情中,破涕而笑,并对生命和自然欢洒出快乐与希望。虽然著者主观性的描写色彩浓烈,但透过这些具体而微的摹写,每位人物不论是善是恶,都是那么地鲜活;每个景致不论是美是俗,都是那么地鲜明,宛如一幕幕的电影画面映入读者的脑海之中。
而最重要的优点,则是著者那旺盛的企图心和批判精神,她欲揭发这世界一切的不正义与不公平,然表现出来的却不是一种仇恨的心态,而是旺盛的生命力和企图心。她要化悲愤为力量,努力突破现存的障碍,扫除过去的不是;她放眼于未来前景,将自己乐观而具前瞻性地投身入新的淬炼和创造之中,而不在旧有隘窄的行为逻辑中封闭自我。这样的表现,堪称是著者最不平凡的特点。
据实以论,由于著者之出身背景和教育环境,可以看到书中她那深具菁英主义的思维模式。她的行为和价值观全系乎知识分子的层次之上,这并非错误,只是在其有强烈主观价值情形下,所描述的自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观察角度,而无法从书中看到在同样时空下,真正属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是如何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这个世界。虽然常见其展现出领悟和同情的用心,但这与深刻地反映中下阶层心灵世界的境地是相差甚距的。这或许可视为其一的缺点。
其次,著者在针对中国当代历史变迁的过程上,是很消极被动地进行描述的;当然,她似乎是想表达出纷乱动荡的政治是如何地玩弄人民,残害百姓,以至于无心对历史的创造与决定过多着墨,而将焦点摆到大环境中具体而微的人常生活与互动。这样的写法,对做为一部有大时代架构的传记作品,视野及涵盖性可能不够宏大。
第三个可议之处则是著者的立足点,著者一方面如前所述是一种菁英式的思考模式,但以她的家庭遭遇,她又要站出来批判这之中的许多不义;她一方面批判毛泽东的统治,一方面却又颂扬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共党的爱恨交织,使她在叙事过程中难免会陷入矛盾之中。或许当代的中国大陆变迁本身就是矛盾重重,使得著者也难以厘清其立足之处。
近来,描写中国大陆的各类文学和非文学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这本书无疑地是非常杰出而佳评不断的。正如“纽约时报书评”对这本书的评论:“张女士以令人赞赏的英文,写下了这部曲折而企图心旺盛的作品;虽然偶见外行,但自始至终是部引人入胜的传记文学”,笔者也深受其内容精神的感动。在面对历史的滚滚洪流,这本书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深刻启示。而更积极的意义是在于我们应从历史中得到那些教训;在迈向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如何去避免重蹈覆辙,犯同样的错误。历史是一面明镜,但讽刺的是,历史却不断有悲剧在重演;人性有其光辉伟大的一面,但却常为邪恶晦暗的另一面所贻误。历史哲学引导我们欲探索防避错误重演之可能,但这显然是个无边无际、恒长久远的课题和艰钜任务。
文章来源:《国立台中图书馆》网站
注:新唐人网站每周一至五连载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