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虹:促进评毛—-我看莫言得奖的意义

【新唐人2012年10月16日讯】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新科状元,对近来中国国内日益高涨的重新评毛的呼声来说十分给力。从很多报导来看,国内的知识界和新闻界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莫言对毛时代饥饿和死亡的回忆已经成为很多报导和访谈的重点,这是一个让人鼓舞的信息。

很多人都知道毛时代的真相,也有很多人写过,说过这方面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并不缺一个这样的作家和学者。但是要看到,尽管在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人们可以得到很多有关信息,但毕竟在公共平面媒体的层面,这样的讨论是受到官方严格设限的。

莫言的获奖—-尤其是官方对此的肯定–为这样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几天内有关毛时代的黑暗面一下子借助对莫言获奖的议论在公共媒体上浮出水面,这对于如何评价毛时代这样一个仍然让中国社会分裂的问题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应该说,莫言的本意并不是要对毛时代做一个评价,那不是他作为作家的责任。他也从来没有就此为读者提供过一幅广阔的历史画面。但作为作家,他用丰富的细节写出了那种深入骨髓的记忆,指出毛时代很多年中,中国农村不但难有温饱,而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大量死人(包括自杀)和挨饿是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为了一口食物人可以付出基本尊严(例如小孩学狗叫换得一片豆饼)。他把那种生活经验视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几十年来他的这一立场没有改变,在国内国外多次场合下一直强调。这不但是对于官方的六十年光荣历史的否定,也是对西方左派对毛时代中国的美化的驳斥(例如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

当然,作为当今的中国作家,尤其是具有官方头衔的,莫言对于生存策略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比其他知识和文艺精英差。如果说在得奖以前,对当代政治问题在公开场合的回避是多数人的选择的话,那么他加入手抄毛《延讲》的行列则可能既是出于生存策略的考虑,也是一次失败的运用。何况手抄《延讲》和他对于毛时代的阴暗记忆严格来说是难以兼容的。但这样一种矛盾,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发现,与其说它们相互矛盾,不如说它们是同一个制度下的共生物。

文章来源:《纵览中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