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华:从香港反“国教”反观八九学运

【新唐人2012年9月16日讯】 近来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既不是大陆诸多城市的反日游行,也不是台湾的马英九总统视察外海岛屿、遥指钓鱼岛宣示主权,甚至也轮不到审判谷开来起诉王立军,以及中共十八大换届前的种种动荡。真正的焦点在香港,那里针对政府强力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反抗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迫使港府表态让步。

八九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影子

从三名少年中学生在政府总部门前绝食开始,发展到十天内二十多万人次加入支持,学生及家长态度之坚决,各界声援之恳切,在在令人联想到一九八九年春天的天安门广场。与香港回归同岁的黄之锋同学,去年创办了反对以“国教”为必修科的学生组织“学民思潮”,申明宗旨是继承五四精神;宣布绝食时,又强调目标绝不是追求牺牲和死亡,而是为了追求自由开放的思想,拒绝盲目的爱国情怀。可说连言辞间都隐约有八九天安门的影子。尽管“学民思潮”谢绝与天安门的抗争联系起来作对比,但这一次香港由学生抗议引发的运动高潮,确实值得我们再次思考某些多年来流行的所谓“反思”八九“六四”的论点。

很多人分析八九年春季北京民众对学运的热情支持时,都会提到八八年夏季高达百分之十八的通货膨胀,市民当时的恐慌和抢购,以及政府随后的紧缩政策。似乎经济原因是民众加入声援的主导动力,却忽略了学生绝食代表了一种在精神追求上的单纯非功利,激发升华了民众参与的政治热情,赋予汲汲于日常生计的升斗小民以社会公民的荣誉和自豪,使他们在政府强权面前获得勇气和担当,直至毫无犹豫地奉献鲜血与生命。

反对“国教”正是爱国的表现

以这次香港抗争而言,一年多以前政府已决定要强推“国教”,“学民思潮”成立也已经有一年多。去年底今年初,更发生青年市民抵制大陆游客的反“蝗”浪潮,网络报章上不乏号召香港“城邦论”者,诋毁任何有大陆背景的人士。九月份绝食和声援进入高潮时,这样的论者想来不会缺席,但却从未成为主流。青年学子的认真决绝,特别是他们言说态度上的平和,激发升华了人们作为公民的内在诉求,各界人士竞相表达的,是参与这个因少年同学绝食而出现的有沉重质感的公共场域。其中公共性的质量与热度,很难被事后冷淡的经济分析所涵括把握。

“学民思潮”强调,反对政府强推的“国教”,正是爱国的表现,并援引五四为楷模。在保钓正经历回潮的当下,将“爱国”言说从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狭隘定义中解脱出来,吸引了著名的老保钓分子也加入绝食,从而确认了,爱国立场,必须包含批评抵制政府和执政党的正当权利。这正是五四以来中国学生运动的长远传统,也是八九学运贯彻始终的精神之一。批评者常以社会动荡、过激、缺乏文化保守精神指责五四并延伸指责八九,却忘记了,缺乏批评政府的传统,最终导致的必将是权贵对社会的垄断。

文章来源:《动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