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投资“大跃进”会带来什么?

【新唐人2012年9月1日讯】中国正在兴起地方政府投资“大跃进”。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四年前中央政府面对金融危机时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只不过投资主体由中央变地方,成为“4万亿之2.0版”。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地方投资计划约7万亿元。而“打响全国刺激经济政策第一枪”的是浙江省宁波市。 7月16日,他们提出《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对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和3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单独考核和表彰;7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公布3万亿元的重点投资项目;7月26日, 湖南省长沙市发布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7月31日,衡阳市公布计划实施200个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800亿元;8月20日,重庆市政府发布工业领域主要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投入1.5万亿元,建设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广东省则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提出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过万亿元等等,诸如此类。

其实,从6月份开始,地方政府投资的“大跃进”就已经展开,见诸报端的至少有山西、陕西、黑龙江、湖北等省,还有为数众多的地级市,连年财政收入不到50亿元的开封市,都宣布投资千亿元重现“汴京”盛景,将老城区改造成2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另外再建一座工业新城。

如此大张旗鼓,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地方政府非要投资“大跃进”呢?应该说,它完全是中央政府默许和引导的结果。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下行态势,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公众对政府和社会前景愈发没有信心,各种市场上弥漫着做空之势。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难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社会矛盾不可阻挡地演化成官民冲突事件。早在5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武汉考察时,就提出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将“稳增长”作为当务之急。但是,此时的中央政府已无前几年抛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实力,只有出台结构性减税、加快项目审批、放宽民间资本投资政策。这些政策并非实质性的,最“见效的”还得靠投资拉动增长。于是,巨大的融资压力就被转嫁给了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明知这是饮鸩止渴,也只能发动投资“大跃进”。这势必加重本已过剩的产能,使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恶化地方政府负债。从1997年到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上升了40倍,近3年则是进入偿债高峰,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率已经超过20%的警戒线。“4万亿之2.0版”意味着相当比例的地方政府旧债不去新债又来。那种寄希望于民营经济成为融资主体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幻想。因为被压抑多年的民营经济并没有那么大经济实力。所以,地方政府最终只能借助于银行信贷,而这会引发银行坏账膨胀,金融风险加大。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地方政府此轮投资“大跃进”,将进一步破坏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加快“投资拉动”的中国增长模式最终破产。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