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24日讯】中共官媒《人民日报》21号发表署名文章,将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称为“第三代领导核心”,并将他描绘为一个改革家,不过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香港评论界的抨击。在十八大之前、薄谷系列案件影响持续发酵的敏感时机,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我们来连线文昭。
林澜:人民日报作为中共的机关刊物和喉舌,被认为是中共舆论的导向, 但是我们看到自从今年2月份以后的敏感局势下,人民日报是时而倒向胡温、时而倾向江派。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文昭:确实是这样。《人民日报》作为共产党中央的机关报,政治指向性很强,有风向标的作用,所以它也被各派势力所关注。在共产党内的派系斗争中,如果有一方无法取得主导性的优势、没办法完全主导话语权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到《人民日报》体现出一种忽左忽右、朝秦暮楚的状态。这其实也是宣传系统内的工作人员一种搞平衡的做法,不想把某一派得罪到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人民日报》越来越像一辆公共汽车、谁都可以上,它能发表各种倾向不同的观点。今年2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具有明显改革派色彩的观点:《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可是到了5月份它又发表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这是顽固派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国的所谓“政改”其实早就在搞了、而且卓有成效,它实际是抵制真正的政治改革。
这次江泽民在《人民日报》上露面,也体现了这个现象,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左右摇摆、搞平衡的特点。其实早就有大陆的资深媒体人对“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透露,在这个月的早些时候,就有人把江泽民的一篇文章交给《人民日报》,希望在他的生日那天,8月17日发表。不过当天并没有见报,而是拖了四天以后,8月21号才发表了这篇由前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写的吹捧江泽民的文章。在我看来很明显,又是宣传系统的人在搞平衡。不过虽然是搞平衡、对江、胡两派都不想得罪到底,但厚薄之分还是很明显的,它毕竟先把这篇文章压下来了没有立即发表,也说明说江泽民的影响力相对衰弱了比较多,特别是在原江派势力比较强的宣传系统,也没有办法顺利贯彻他的意图了。
林澜:谢谢您的分析,文昭
文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