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20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11月15日
美国代理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宣布,召回美国驻华大使克拉伦斯.高斯。但是总统尚未任命新大使,高斯迄今仍在重庆。
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汪精卫去世了。他死得其时,不然他逃脱不了中国人民的审判。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61岁,是个职业律师,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战争结束时,他升到上校军阶。他在马恩战役中受重伤。1943年,他成了罗斯福总统在中东、印度和中国的私人代表。现在,他以陆军少将军衔,作为总统在中国的私人代表。
毛懒得很。一张沙发和一把扶手椅,大概是他闲暇时候的全部所需了。他贪吃佳肴美味,又吃得多。他还能吃到特殊供应的上等水果和干果。
可是,近来毛不参加午夜的宴会了。他缩小了客人的圈子。现在,在他饭桌上只能见到很少几个经过挑选的人和他一起进餐。
江青显出一副很有主见的样子,能很快领悟不熟悉的问题。她好查根究底,有野心,但能深藏不露。她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毛泽东完全处于她的影响之下,他甚至一刻也离不开她。
奥尔洛夫对我说,没有江青,毛就心神不定,有时甚至不肯试体温,不肯服药。
江青机灵而又不引人注目地推动她丈夫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远非家务事。
1944年11月16日
中共中央主席假如要干什么坏事,他就拿我来打掩护。我得给他向莫斯科发电报。
毛泽东十分明白,特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还没有独立到可以不要苏联支持的程度。因此,可以说,只要有事,毛泽东就总是急忙“直接”向莫斯科报告的。这种行事方式,还另有目的。中共中央主席的电报发出以后,我要提出不同意见就难办了。
除了发去电报之外,中共中央主席还要我把赫尔利将军的感谢信发给莫斯科。
在处方事件和莫斯科的干预之后,毛泽东一直提防着我,尽管他小心地加以掩饰。我是个见证人。毛用他那假装对我的信赖和邀我晚上到他家促膝谈心(毛、他的妻子和我,经常没有别人在场),来使我“软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