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4日讯】(中央社记者黄季宽台北特稿)在第4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前夕发生的陈光诚事件,不仅是人权议题,也微妙影响美国与中国大陆关系的消长。
美国和中国大陆的确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双方既存在广泛共同利益,也少不了分歧和差异,为了增信释疑,避免误判,已进行4轮战略和经济对话,受到各方瞩目。
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3日在北京举行的本轮对话开幕式指出,“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中美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不过,大陆的人权问题显然是美中之间一个重大歧异。这个歧异不但反映双方意识型态的不同,也表现在两者制度、行为等各方面的差距。事实上,美国一向把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列入国家利益,并以此作为处理国际事务准则之一。
大陆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从山东家乡逃离软禁,进入美国大使馆,相信美国起初正是基于人权信念而伸出援手。反观北京,大陆外交部2日要求美国道歉,彻查此事,处理相关责任人,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4日再表示,陈光诚若想出国留学,可依法透过正常途径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光诚事件中,美国因把陈光诚送出大使馆而遭到媒体批评。
外界难解的是,美国缘何把陈光诚送出,难道美国真的相信中方此后会善待陈光诚?比较合理的解释,一方面是陈光诚本人的确因家人安全受到威胁等因素,而向美方表示要留在大陆;另一方面是因为美中国力对比出现变化,华盛顿希望与北京有更多合作,美方因而情愿在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送出陈光诚,俾对话顺利。
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师葛来仪(Bonnie Glaser)就警告,陈光诚事件如果处理得不好,美国可能加深大陆“内心深处的怀疑”。
“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研究员贺琪珍(Nina Hachigian)认为,在伊朗、人民币汇率、保护智慧产权、气候变迁等美国在意的议题上,中国正缓慢但有意义地往前迈进,如果陈光诚事件拖上数周,“可能影响某些议题”。
显然,陈光诚事件折射出的问题超出了事件本身,甚至不再局限人权范畴,具有广泛的影响。
观察者不得不思考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今后美国在与中国大陆交手时,外交利益的衡量会不会在某些时刻超越美国坚持人权的传统自豪?当中国日后比现在还大时,世事会有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