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生活爱地球 减少富裕垃圾

【新唐人2012年4月21日讯】爱•惜地球系列报导(1)(中央社记者魏纭铃台北21日电)环保署长沈世宏说,“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在发烧了。”“全球暖化”不再仅是热门话题,而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环境保护工作,不限于节约能源,也包含民众降低物欲过简朴新生活,才能有效降低富裕时代产生的垃圾。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此刻,许多机关与民间团体,都会发起绿色行动倡导爱护地球;教育部今年就推广“每日十项减碳绿行动”,鼓励民众每天从“1餐不吃肉”、“吃饭不留剩菜饭”、“携带环保杯、少买瓶装饮料”、“自备环保购物袋”、“随手关电脑”、“少看电视1小时”、“冷气调高1度”、“1餐不用免洗餐具”、“刷牙用漱口杯”和“搭大众交通工具上班上学”,落实绿色新生活。

教育部长蒋伟宁说,台湾人口只占全球0.3%,排碳量却占1%,排碳量占全球人口的3倍量,等于对地球有3倍的减碳责任。

环保署指出,垃圾无论是掩埋或焚化,都有问题:垃圾被大自然“消化”,需经过漫长时间;每人每天轻易制造使用消耗性物品,再丢弃各式各样垃圾给地球,物品被使用时间越来越短,制造垃圾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还包含不能分解腐化的东西;地球无条件接受人类如此无节制的污染,还能承载多久?

节约能源、节能减碳对现代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爱护地球做法;但其实,许多人仍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以为日常生活物品越便利、淘汰率越高,用过即丢的便利品,是文明表征,层层繁杂的包装盒罐,饮食越珍稀精致,是高级与进步的象征。

仔细想想,当垃圾车声响起,有没有意识到,每天从家中清出的垃圾和厨余,长期造成地球多少负担?打开冰箱瞧瞧,有没有蔬果、罐头因粗心遗忘,被放到过期?那些买了不中意、不合穿的衣物,又占去衣橱多少空间?人类误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习惯,却正在无形中破坏地球、消耗资源。

据环保署统计,基于民生富裕与国人饮食习惯改变,国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有极高比率是“厨余”,包括剩饭菜、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等,约占一般家庭垃圾量的2至3成。

环保署表示,厨余因水分和盐分含量高,不适合焚化处理,若送到掩埋场,仍有可能造成臭味及水污染问题。

慈济医院积极推动“零厨余”运动,营养师颜慧菁示范说明制作“惜福菜”:豆子打成豆浆后所剩豆渣,有丰富纤维,营养价值高,经调味后可制成美味可乐饼;花椰菜心经腌制可以做成清爽小菜;卖相较差的水果,相对价格较低,加工变成果冻,天然美味;这些“惜福菜”可以为现代人省荷包,不仅经济实惠,更是健康无负担的环保新饮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