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4月18日讯】有人给我在Twitter上留言,说此次中南海权斗“背后是美英帝国主义势力在操纵,他们希望以此方式搞垮正在强大的中国”——将中国的一切不幸与灾难归结于“美英帝国主义”,这是中国教科书与官媒一直灌输的“信念”,不少中国人都有这种思维。
但仔细一想又有点乐。说这次权力斗争是“美英帝国主义在操纵”未必是事实,但这场权力斗争与以往有个最大的区别:从预告到每场戏的演出确实存在诸多国际化因素。加上北京取消了国内观众的观演权,将权力斗争的舞台延伸至海外,以海外中文媒体及网站为主力信息平台,因此演员与观众也很国际化:各类真假报料者、各种语言的旁白解说者都毫不懈怠地在行动。
且将这些“国际因素”逐一概括如下:
一、权斗节目的预告,不是以国内人民为对象,而是以“战略伙伴”美国的国会议员为对象。早在2011年6月3日,刚从北京访问归来的美国联邦众议院中国工作小组共同主席布斯塔尼表示,“经过实地观察,他发觉中国领导阶层的自信比12至18个月前降低许多,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上均感到忧心忡忡,担心在2012年领导人换届前局势失控”。如果不是接待的高官有意“放水”,这几个美国议员又从何知道权力交接正在折磨中南海诸公?
可怜我的中国同胞们,那时只被告知中国是“和谐盛世”,全体党员都团结在以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即使有敏感一些的人预感到薄督的“重庆模式”可能会有麻烦,但为薄督站台的不是还有胡总书记的堂兄胡锦星先生么?2010年11月23日在上海举办的那场有海内外学者170余人参加的“重庆模式高层研讨会”,主办者上海增爱基金会和上海未来研究会理事长胡锦星据说就是胡总书记的堂兄。
二、权斗序幕拉开的舞台,不是在别的地方,而是在美国驻中国成都领事馆。2月7日晚上,重庆前公安局局长、全国著名的“打黑英雄”、身兼教授、刑侦专家、数项专利发明者等人类能力于一身的政治、媒体宠儿王立军“同志”进入美领事馆,引来无数警车包围这块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的领土。他在滞留24小时后自愿离开,留下了让人遐想无限的秘密。中国十八大上位之战的序幕,就是以如此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方式在全世界的目光下拉开。
三、作为薄督主要罪行的是其妻“薄谷开来”涉嫌谋杀英国商人海伍德一案,这就使薄氏家族的罪行高度国际化。目前,因为海伍德在英国的母亲与妹妹坚决认为海伍德死于谋杀这一说法荒谬,希望不要将海伍德之死卷入中国的权力斗争,这一案件因此成为没有家属苦主的谋杀案。而另一位苦主英国政府在当苦主时曾经犹豫过这一举动,正受到本国政界的质疑。保守党议员马克•普利特查德(Mark Prichard)4月13日要求英国政府就这一案件的处理方式做出全面解释,并向议会提出有关此案的三个问题当中,有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这问题针对外交大臣黑格,问他是否就海伍德案与美国政府进行了讨论——会看的看门道,为什么一个公民在外国的死因调查还需要与友邦商量?
四、每一折新戏上演的预告发布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海外的中文网站与香港亲中媒体,以及英文媒体上。这些预告最后会由中国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有选择地予以证实。譬如凡有关薄督及其夫人谷开来的问题,基本上是先循此线路周告天下,再由中国官媒一锤定音。以前的海伍德死于谋杀及其与薄家关系是走如此报导路线,如今海伍德死于氰化钾中毒,就是在最近三天之内,先从网路留言开始(英国《泰晤士报》从国内网站上看到此留言未被删除,判断有戏),再通过海外大量报导,最后由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6日以“Neil Heywood ‘poisoned by cyanide drops’ in China”为题的报导加以证实。该报记者言之凿凿地说提到一份海伍德案调查人员为北京官员准备的报告,直指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下令毒死海伍德。记者说,据信这报告是以王立军交给美国外交官的“警方技术文件”为蓝本综合写就的。
为什么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得到了这份报告(或者说被获准看到这份报告)?应当是因为在海伍德案件上,《每日电讯报》从3月30日、4月5日直至4 月12日的三次报导,均提到该报采访海伍德的母亲及姐姐,希望了解海伍德死因的真相,出人意料的是海伍德的母亲与姐姐都坚持认为海伍德是死于心脏病,不是谋杀,因此北京方面要“用证据说服”该报。
目前提前在海外预先的戏折子还有:周永康将是下一个被清除的目标(清除方式待定)、成都军区被中央调查、二炮政委张海阳前景不妙等。事态如何发展,静待北京消息。只是观众最好将北京公布的消息当作某阶段结局而不是真相来看,或者是比较聪明的观赏态度。
对于这场权力斗争的国际化因素,中国网友编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一个新加坡女人(传言谷开来有新加坡国籍)杀了一名英国商人, 一个中国公安到美国人那里报案, 结果九个美国人的亲属(指政治局九常委都有亲属入了美国籍)开了个会, 最后决定把哈佛一名学生的家长给抓起来了。”
中国权力斗争发展到如此高度国际化,在信息传播异常快速与透明化的今天,北京当局是否也该改改宣传手法?再用对待林彪事件的方式,按级别逐级传达案件定性的官话,除了继续赔进去政治信誉,又有几个人真相信?
文章来源:《美国之音》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