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木获新生 变身童趣家具

【新唐人2012年4月6日讯】设计达人系列报导(21)(中央社记者金怡萱台北6日电)废弃家具能有什么用途?创作者吴宜纹拆解木制旧家具,秉持环保概念,用设计巧思搭配蕴藏老故事的回收木材,打造充满童趣的家具,让回收木重获新生

2010年,吴宜纹靠着一张“饼干椅子”获台湾工艺竞赛首奖,当时她在北欧家具公司上班,工作之余,创作时间完全被压缩。得奖后,吴宜纹思考再次投身创作的可能性,2011年4月,她辞去工作,迈向全职创作之路。

学艺术出身的吴宜纹,大学时期主要从事影像创作,接触木头工艺后,发现木头安静、温润的特质相当吸引她。她认为,相较于用影像抒发自我思想,能制作出实际物品的木工创作,反而更有踏实感,就从此进入木工的世界。

吴宜纹创作的家具没有硬梆梆的线条,多的是天马行空的想像与圆弧曲线。摊开一张张手绘草图,仿佛也看见她的赤子之心。有人说她的创作就像孩童专属家具,但她认为“每个大人都有小孩子的一面”,希望她的创作能唤起每个人的童年回忆。

坚持只使用回收木的吴宜纹说,阿美族原住民打猎前会在土地上洒酒,向神灵表达感谢,因为他们认为万物不属于任何人,打猎只是向土地“借点东西”。这种看待大自然的心态和老子万物平等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吴宜纹,也奠定她坚持环境永续、以回收木创作的决心。

其实每块回收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吴宜纹运用巧思,在新家具中注入老故事的灵魂。例如她的作品“小学生电视”收纳柜,木材来自老旧的国小课桌椅,设计概念融入课堂情境,在电视上方设计放置铅笔的沟槽,用2支粉笔组成电视天线;柜子正面的门板,则嵌上黑板来代替。

为了找寻适当的材料,吴宜纹平常走在路上也会留意有无废弃木家具。有次听说台大有批不要的旧窗框,当时在幼稚园打工的她,特地向园长借娃娃车,并请会开车的学长帮忙载木头。她说,“那是个昏暗夜晚,一盏路灯照射在废弃木框上,每块木头都黑黑脏脏的,看起来就像垃圾一样”,经过1个月的处理,才把这堆“垃圾”变成堪用的木材。

使用回收木制作家具不但费工费时,成本也较高。吴宜纹说,必须先处理回收木上的钉孔与蛀洞,再重新刨木才能使用。不过,新木材接触空气的时间较短,容易变形,回收木因长时间暴露在环境中,反而比新木材更稳定。

“每完成一个成品,就种下一棵树”,吴宜纹解释,每用回收木创作一件家具,就等于少砍一棵树;“环保并不是要跟上潮流,而是每个人都要负责的事”。她也期许,透过作品让更多人重视环境永续概念,用自己的方式,为环境尽一分力。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