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4月2日讯】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内幕
南阳理工学院(在河南省南阳市)党委宣传部部长葛晨光写了一篇论文《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在二○○九年十二月发表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上。目前,大陆官方部门(包括各所高校)对网络评论员的相关信息一般都不予披露,因此网民们固然听说过关于网评员的一些传闻,但其实并不清楚确切情况。而这篇论文对人们了解大陆高校网络评论员的现状提供了一些线索。下面依据这篇论文(以及国内学术杂志上其它相关论文),并结合笔者掌握与总结的其他信息,简要谈谈大陆高校网络评论员的一些情况。
首先看看高校网络评论员的主要任务。这可概括为四点:一是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上报;二是日常网络舆论引导,包括在师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站或论坛上撰写、发布帖子,“解疑释惑”,并强化“正面言论”;三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网络舆论引导,包括“针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四是提出加强与改进网络评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这四项任务的核心可说是维护学校与社会的所谓“稳定”。
就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上报而言,高校网络评论员担负着类似“网络告密者”的角色,他们依据上级指示,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葛晨光在其论文中有如下说明:对网上“一般异常资讯”,也就是网民发表的尚未对社会、学校及特定个人(包括领导干部或其家人)构成直接负面影响的“过激言论”,可由网评员直接应对;对网上“较严重异常资讯”,也就是对社会、学校或特定个人已经或可能构成直接负面影响的言论,网评员须尽快向党委宣传部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视情况与相关单位协商处理意见,并根据意见积极开展工作;对网上“重大异常资讯”,也就是“煽动性”或内容“反动”、影响社会与学校稳定的信息,网评员须尽快向党委宣传部报告,由党委宣传部向学校领导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并根据研究意见及时处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未明确提到公安部门。
就网络舆论引导(尤其是日常网络舆论引导)而言,网络评论员的具体手法包括“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等。线民们对“五毛”的“主动导帖”、“积极跟帖”会有所觉察,但对“适时结帖”却一般不会关注。
“五毛”队伍的选拔
关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选拔,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一些情况:网评员主要从在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网络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部门工作的教工以及部分学生干部中选聘。网民们大多认为高校中愿意拿“五毛”发帖的都是学生(含学生干部),实际上高校行政人员包括辅导员以及少数教师也会从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工作,高校网站包括BBS的负责人也可能是网络评论员。
网络评论员的选拔也遵循一定的程式,包括报名、笔试、面试与政审等环节,这样可以把那些政治上较为“可靠”、知识较为丰富、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并“热心”网络评论工作的人们选拔出来。很显然,普通学生如果没得到组织上充分信任,即便想当网络评论员也难以找到“门路”。
高校对网络评论员也会加以培训。按照葛晨光及其他一些作者的论述,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传播与信息安全、网络评论与网上舆论引导、网络新闻采编及论坛管理、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况应对等;采取的形式有政策讲解、业务培训、交流研讨等(也有人主张在培训中可尝试采取辩论赛、实践调查等新形式);主要目的是逐步提高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技能与水准,建立有“战斗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高校党委宣传部是“五毛”的主管部门。它负责本校网络评论员的选聘、培训、任务分配、业务指导与工作考评等。这篇论文没有指出具体对网评员该如何奖惩:比如在网上发一帖是否如广为传闻的那样奖励五毛钱?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不同单位的网评员,其收入也不会一样,甚至差别较大。
这位葛宣传部长还提到:为保障网络评论员有效开展工作,高校还应为他们在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有些高校还制定了相关规章,比如湖南大学就推出了《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意见〈试行〉》。
给“网络评论员”的新称呼
“网络评论员”(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网络通讯员”)这个名词是官方发明的,本来想作为一个褒义词,如同报纸评论员、电视评论员一般。然而,在言论自由空间相对较大、思想相对活跃的网络世界,这些官方的网络舆论引导者、操控者却似乎变成了“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而他们本人也宁愿在网络上隐藏真实面目,没有谁公开承认自己是“网络评论员”的。
网民们一般懒得称他们为“网络评论员”,而是直接叫他们“五毛”。据说他们在网络上发一帖可以得到五毛钱,但这应该是几年前的行情了。这几年,没准他们发一帖所挣不止五毛。不过,也有人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他们每帖的收入已经降到不足五毛。网上还看到某官办单位规定“网络评论员”发帖只能拿到一毛(不知他们的领导是不是吞吃了其余几毛)。其实,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地方、这么多官方单位需要“网络评论员”效力,他们的收入不太可能都完全一致。而且正如官员有种种级别,“网络评论员”也会有种种级别,不同级别的收入肯定不一样。
我还想出了一个新称呼,那就是“网络发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但这个称呼或许有些长且拗口,可把它简称为“领官方津贴的网兵”。毕竟他们不应算网民,而且在中国政府组织的几支网络部队中,网络评论员队伍是较为重要的一支(另有网络骇客队伍、网络警察队伍等),称他们为“网兵”还是不会错的。至于他们究竟属于“志愿兵”还是“义务兵”则不太好说,不过因为他们有“计件工资”可拿,可能更像“雇佣兵”一些,因此也可以叫他们“网络雇佣兵”。
另外,我认为“网络宣传员”一词也比“网络评论员”好。有些“网络评论员”在网上主要是破口骂街,乱扣帽子(包括给批评官方者扣“五美分帽子”),实在与评论沾不上边。但这种骂街也是一种特殊的宣传,因此称“网络宣传员”更合适些。他们一般也归各级宣传部门管,“网络宣传员”称呼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这一点。
文章来源:《争鸣杂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