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3月31日讯】(接前文《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7)》)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属于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这首诗大约作于752年(天宝十一年),李白51岁的时候,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将进酒》属古汉乐府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于是借酒兴诗,来了一次痛快淋漓的抒发。
大意: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倾听: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观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赏析:《将进酒》从诗的内容看似乎写的是及时行乐、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但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全诗气势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份反应了李白自由豪放的性格。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藉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观景象,绝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诗仙气度在此可见。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来一去,形成舒卷往复的壮阔画卷。紧接着第二组排比长句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感情奔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第一组排比长句把本来壮观的说得更壮观,形成长与短、来与去、宏大和微小的鲜明对比,时空感、具像感、运动感都很强烈,极富感染力。
诗歌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指什么呢?只有人生终极问题,才称得上“万古愁”。万古以来,人为何而生、为何存在、将往何去,对此任何哲学、理论、学说都无法真正解答,且世间的任何解答都可被人们视为虚无缥缈、一家之说,但这三大终极问题却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虽不能及时解答,时间却不等人,百年转眼即过,机缘不再。真机究竟何在?真相究竟何在?万古都未曾解答得了,今天只能借酒消愁、及时行乐,暂时忘却;倘若酒醉之后能“一枕梦黄粱”,醒来后也就能看明究竟、消融这万古之愁了!
不妨说,诗人心中有、眼中有的才可能凝炼成诗,空想难以成为千古美谈,只靠夸张等艺术手法又怎能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地打动人心?读李白的诗,总感到诗人在豪放的同时,在放歌豪饮、引人入醉、引人入胜的同时,有种不甘拘于人间的情怀,以及类似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受。但李白拥有的是一种醉去方能醒、醒来方能歌的脱俗意境,不难意会;也许正因为人们只愿意理解和接受字面入世的内涵,比如景致、人物、心情、政治等容易理解的叙述对像,所以李白被认为是采取了浪漫的文学表达手法。信则有,不信则权当浪漫。人天外有天,人外有仙有佛有道,当世人不愿接受的时候,也只好借酒说梦说奇想了,让大家当故事听吧。
(待续)
文章来源:《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