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读《孝经》反思变异观念

【新唐人2012年3月21日讯】自从看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有《孝经》这本书,才发觉以前对“孝”的理解真是十分肤浅,从来不知道孔子把“孝”放在这么重要的地位,只知道他说过“百善孝为先”,却不知道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一切道德标准的基础。

对比《孝经》的内容,感觉自己以前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我们连最基本的“孝”都没有做到。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轻易的损坏,这是孝顺的开始。很多时候我们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无度的吸烟喝酒,对自己的身体伤害极大。特别是有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因为逆反的心理,会用折磨自己身体的方式来使父母伤心,这可真是大大的不孝啊。初次听到这种话,不是在《孝经》,而是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夏侯惇与高顺交战,被曹性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哇,看到这一幕,不由的钦佩这员猛将,却不知道他说的话是从《孝经》中来的。猛将于万军丛中仍不失孝道,这可见儒家教育之功了。

《孝经》中提到了行孝之人所需经历的人生三个阶段。“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在朝堂之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忠于国家,最后终结于立身,为万世楷模。在做到了最基本的孝---爱惜自己身体之后,还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在这里把人生的终极目标都说出来了---立身于天地之间。我们要立身于天地之间,就要做到以德配天,循天之道。同化天道,执行天道,从而使自己能够显扬名声于后世。这就与“建功立业”有些相似了,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建功立业只是在显扬名声方面与之相同,可是在行道方面却有着很大差别,有的人建功立业是通过损害别人来达到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也,有的人却是通过循天道治国而达到的,比如尧舜禹汤,孰优孰劣,立判之。

在《诗经‧大雅‧文王》中,有这样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因为自己的成就在古人看来是列祖列宗的保佑和教育的结果。而后人的功成名就,美德扬名于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更是对父母的“孝”。所以说对父母的“孝”不单单是使父母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美好的名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对于“孝”一直都是扭曲的认识,认为吃好喝好,满足父母要求就是孝顺。记得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老头因为嫖妓被抓,当警察询问如此大年纪怎么还干这种事时,老头说这是儿子孝顺他的生日礼物。这个儿子好像是对父亲孝顺,满足父亲的要求,可是却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其实这就是一种变异的“孝顺”,把道德仁义全都抛弃在外,只是满足人的欲望,这也是在丢父母的脸。

在建功立业方面,观念也变异的非常厉害。很多人认为钱赚的多,官当的大,就是自己有本事了,这样就可以荫庇自己的父母兄弟,使他们都幸福。可是这个官是怎么做的,这个钱是怎么赚的,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而在《孝经》中阐述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也是要人去建功立业,可是如何去做呢?人必须遵循仁义道德,遵循天道,而使自己立身天地,无愧天地,方为万世楷模。这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这才能使你的名声流传于后世而不衰。那些一时荣耀显贵的人,譬如历朝历代的奸臣,秦桧之流,虽然当时权倾一时,风光无限,可是留下的却是骂名,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给父母带来荣耀呢!其给父母兄弟亲族带来的都是耻辱,所以说建功立业,功名利禄看你怎么去取得,用正当的渠道取得,使世人都受益,使自己的名声清白,这才是真正的“孝”,否则就是“不孝”,而且也是在做坏事,给世人留下了坏榜样。

通过看《孝经》,可以纠正我们很多在党文化教育下形成的扭曲观念。因为它是基于天道天理,基于人伦道德的传统文化。我们回顾在党文化教育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不注重道德,而且对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完全抛弃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说,认识真正的“孝”,努力去实践,这才能称之为中华儿女,才可以称为华夏子孙,否则,我们用扭曲变异的“孝”来对待我们的父母,更是对父母的不孝,不敬,也是在侮辱自己,侮辱父母,我们都应该改正。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