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中共政改 此路通否?

【新唐人2012年3月2日讯】2月23日《人民日报》刊出评论《宁要微辞,不要危机》,高调抛出“深化改革”的言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在国内外又引起一阵波澜,颇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共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舆论预热,有人将其与邓小平1992年“南巡”之前的“皇甫平系列评论”相提并论,甚至已有人开始预言这一波政改的动作会比以往都大。

然而仔细观之,这篇评论通篇没有提到“政治体制”具体有什么问题,也没有明言哪些是“硬骨头”,只在最后笼统地引用了两句胡锦涛的话“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如果简单地将其解读为中共将要进行政改未免是过于天真、一厢情愿了。大约十年前胡温上台之时,也有不少人对其“新政”充满憧憬,但所谓“新政”仅仅止步于取消农业税和废除收容遣返制度层面,而万众期盼、最希望改的政治体制则是纹丝未动。

2006年10月,号称胡锦涛“文胆”的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在《北京日报》发表,2007年1月这篇文章又被“中央党校”的刊物《学习时报》所转载,再度激起波澜,认为这是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后将启动政改的风向标,结果“十七大”开完,不仅政改希望再度灰飞烟灭,“维稳”的缰绳反而越勒越紧,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时事判断——微博实名制、重判异议人士、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谴责叙利亚的决议,中共丝毫未有向人民和世界民主潮流退让的迹象。这时仅凭一篇从头至尾都没有承认当前政治体制有问题的《人民日报》的评论就遐想中共要改弦更章,未免是过于乐观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个:首先,中共,至少是其中一部分高层人士是否有意启动改革;其次是他们是否有能力推动这个改革。如果根本没有意思,当然此事免谈;如果有动机而无能力,实际结果和没有动机也是一样。首先我认为一部分人可能有改革的“动机”,但是改革的“意图”不仅包括想改的动机,还包括你打算为这个想法付出多少努力、承担多大风险等全盘考虑。仅有主张改革的言论,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具备了改革的“意图”。“意图”意味着体现为行动的明确打算。

从这个角度讲,中共高层怀有改革“意图”的人士到底有没有实在是一个问号。专制集团的改良要想成功也需要有“真诚”的人,就是把改革当成信念去身体力行的人,而不是投机改革、更不是放空炮的人。之所以赵紫阳和胡耀邦被当成改革派人物,不是因为他们走进权力核心层之后才开始体现为行动,而是因为远在此之前,他们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行动了。比如胡耀邦从1977年开始主持“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而赵紫阳从1975年主政四川开始,就在积极尝试经济改革。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怀有某种信念,不管他身居何位,总会体现出一些行动。

而在当今共产党的所谓“开明派”里你甚至都找不到有谁在身体力行。被称为太子党里“开明派”人物的军队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并未看到他有什么实际行动使得这个军队机关的运作更加透明;另一位“开明派”代表人物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也没有见他如何将国防大学这一亩三分地耕耘成一个思想更加开放和活跃的学术机构。

另外有人认为中共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民众抗争此起彼伏、以及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压力下会不得已做出一些改革姿态,会被时势推动往前走。持此论者恰恰忘记了这种情况正是中共要尽力避免的。不管是被民意、还是被世界潮流所驱策,这都意味着共产党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一旦它明显意识到可能失控,它就一定不会改。

在专制集团内“改革派”天生居于弱势地位, 因为从改革到社会的根本变革、到江山易色,这中间的临介点在哪里常常非常微妙,而且从改革到根本变革这个过程并不是改革的发动者自己能控制的。所以在专制集团内天然的需要顽固派有更强大的势力,才能“稳定大局”、控制住基本面。只要顽固派祭出“亡党亡国”这面金牌,改革派有再好的主张也得放弃,就必须服软。这是所谓“党性问题”,是你要保共产党、还是要改掉共产党的问题。所以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派如果得不到最高当权者的全力支持,几乎寸步难行。

那么习近平、李克强班子主政后,是否就能改变党内的力量格局,打通政改之路呢。一些人还抱持着这种希望,认为习近平的人生经历使他倾向于改革。但只要有些务实的眼光就可看出这种希望的虚无渺茫。习近平之所以能够上位,就是因为他是各派都能接受的人。据“维基解密”透露出的消息,中共的元老相对于团派的接班人选,更看好太子党出身的习近平,认为他更可靠。如果习近平要启动政改,就等于自毁根基,与支持他的一部分主要力量决裂,特别是在他即位的早期阶段,指望他有此等魄力实在是不切实际。

另外,专制集团要想改良,一般要在这个专制力量还处于强盛的时期启动,通常要有强势领袖人物独秉朝纲、独断乾纲。因为改革就是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遭遇反弹和抵制不可避免,如果改革的推动者没有足够的权威,这种反弹就会危及他自身的地位。所以光绪皇帝的改革注定难以成功,因为有慈禧太后在,皇帝的权威不敌太后。而共产党现在已无如此强势的人物,可以强行压服持不同意见者。如果强行改革,共产党立刻就会陷入混乱和争吵。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自废武功,走向破裂。

目前这篇《宁要微辞,不要危机》的评论只是《深化改革认识论》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试探各方反应的探路石,故意不指出具体问题,为自己留有余地。具体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但是共产党内如果真还有一部分怀有改革“动机”的人,实在应该从现实出发,看清体制内已无“健康势力”成长的环境,也没有政治改革的现实可行性。是伴随这个病入膏肓的体制被历史潮流所抛弃。还是干脆与之决裂,走上另一条道路,为自己开辟新的前程,此时应当做出明确选择。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退出苏共,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原来的苏共大佬们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而叶利钦却在新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人当慎思之。

新唐人首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