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22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舜协台北22日电)今年岁次壬辰,为“金龙年”。华夏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对“龙”的尊崇不在话下,且龙生九子,各式器物、传说、小说,充分显现祥龙护苍生,无所不在。
龙是神兽,隐于云、水之间,“周.易经”有谓“云从龙,风从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在华人心目中,不只神隐,还有上天入海的神通。
说起龙的形状,东方龙的形象除似蛇、蜥一般为长形之外,还要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现实中并不存在,有一说指上古各部族相互争战,胜者将败者的部族图腾部分纳为己用,久而久之成为龙的形状,若这说法为真,采用“龙”图腾的部族,国力之强可以想见。
不过,现今流传的12生肖故事,却对“龙”的外形别有一番见解。
故事概略是说,玉皇大帝评选12生肖,不但比速度,还比外形,公鸡本来有冠又有角,极有优势,却被与蛇外形相似,头上无角的龙灌迷汤,在蜈蚣作保下,将角借给龙,龙因此得了生肖第5,却反悔不把角还公鸡,上天下海躲着公鸡,公鸡因此把怒气发在蜈蚣身上,成了蜈蚣的克星。
12生肖故事算是少数对龙有“不良印象”的故事,虽然如此,大部分人还是记得龙的雄壮、威武,在各种传说中,还是云雨的使者,明、清朝甚至还成了皇帝、皇室专用的神兽。
如皇帝为“真龙天子”、皇帝穿的黄色朝服称为“龙袍”、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而且还规定天子专用的龙为“五爪金龙”。
其他皇族、大臣虽然朝服也有绣龙,却只能是四爪,因为只有五爪是“真龙”,其他只能是山寨龙,称之为“蟒”,因此大臣的朝服又称为“蟒袍”,即由此得来,清朝虽然亲王可穿“五爪蟒袍”,且服色只能是青色,黄色的龙袍依然是天子权威的象征。
撇开皇室的权威不谈,龙还是透过各种方式与民间产生密切连结,除了庙宇屋顶常见的“双龙抢珠”雕饰及蟠龙柱外,在传统社会中,传说龙有九个儿子,散居各地,深入民间,成了庇护众生的守护神。
传说龙的九个儿子各有形象、各具神通,名为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其中最知名的应该是饕餮与睚眦了。
“饕餮”据说贪吃而且食量大,其图腾常见于古代的食器─“鼎”上,称之为“饕餮纹”,象征该器物的尊贵、大器及无所不吃,久而久之,喜爱美食且无所不吃的人也被称为“饕客”。
“睚眦”性好杀、喜吞刀剑,负责看管兵器,因此常见于剑柄、刀环及斧、戢等兵器根部,成为守护兵器、威摄敌人的神兽;且因其好杀,故常怒目,所以“睚眦”又被比喻成“怒目而视的样子”。
其他如赑屃(念“闭戏”),好负重,常见庙宇、古迹石碑下有龟伏重物,仔细看看,那龟有齿外露,可别将龙子误认为巨龟;狻猊好烟火,因此坐在香炉之顶;螭吻好张望,因此常被雕在楼宇高处,有镇压火灾之意;蒲牢好鸣叫,因此被放在钟钮之上,盼钟声宏亮。
椒图好闭,常成为门环雕饰,取其能看守门户之意;狴犴好讼,成为官府、牢狱的守护兽;蚣蝮好水且善饮,立于桥柱或住家排水口,取其能调节水量、避水害之意。
虽然从没有人真的看过“龙”,但炎黄子孙从古至今却都深信不移,台南府城赤崁楼、孔庙、大天后宫等古迹更还存在龙子化身为各种器物守护神兽的具体实物,祥龙护苍生,是传说,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