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16日讯】(新唐人记者唐美华综合报导)中共总理温家宝15日访问沙特阿拉伯,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赫桑奥卢时表示,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变革诉求。这是阿拉伯世界爆发“茉莉花”革命一年以来,北京方面唯一公开表达支持阿拉伯人民变革诉求的中共最高阶官员。温家宝的讲话和他的波斯湾之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导,温家宝在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赫桑奥卢会谈时表示,中方呼吁停止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支持有关国家人民的变革诉求。
报导说,温家宝有关阿拉伯之春的谈话非常简短。
报导特别指出,去年广东陆丰地区爆发有名的乌坎村事件。村民冒着被当局警力镇压的危险,举行了长达数月的抗议运动,揭发地方贪官勾结开发商出卖村土地。这场村民维权事件还产生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新事物,那就是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
报导认为,像乌坎村这样的事件,如果民众的诉求得不到得解决,将会引发中国社会更多的“群体性事件”。 “乌坎事件”可以成为一场推动中国社会深层改革的中国式“茉莉花革命”。后来,中共官员承认,乌坎事件对中共是个教训,承诺将以乌坎村为案例,改进村社组织。乌坎事件告一段落。
报导最后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在中共权力更迭临近,“胡温体制”快要交班的时候,温家宝既在国外公开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人民变革诉求,又在国内撰文批评中共现有的农村及土地政策,力图正本清源。
中共对内严厉镇压中国“茉莉花活动”
前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陈破空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共对阿拉伯之春存在矛盾心态。它一方面害怕这种民主变革蔓延到中国,对这种变革对世界地源政治带来的变化感到不安,但另一方面,中共与这些发生变革的国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希望因为这些国家的变革或是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力图跟这些国家的新政权建立好的关系。
陈破空还表示,因此,中共对内外有不同的标准。对内,中共是绝对不赞成民主或者’茉莉花革命’或是’颜色革命’这类概念,所以百般的防堵。但是对外,不一定去谴责这些北非或者中东国家民众的变革。它可以用一种外交上的大话、套话、外交辞令来应付。
去年,就在阿拉伯世界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后,中国一些活动人士也在网上发起了“茉莉花散步活动”,但是遭到北京当局的严厉镇压。当局还通过强迫失踪、软禁、判刑以及其他手段,防止中国的活动人士和民众效仿阿拉伯之春。
2011年3月,响应茉莉花革命的中国异议人士,各地民主人士被软禁在家中。有多人被中共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刑拘,像冉云飞、陈卫、梁海怡等人。安徽民运人士钱进被送进精神病院。
钱进的朋友王庭金表示,不让去拘留所,也不让去劳教所,中共当局没辨法判刑的时候,就把你送到精神病院,这个折磨是最厉害的。
外界评论:温家宝谈阿拉伯之春意在石油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报导说,温家宝在14日访问沙特阿拉伯时指出,中共愿与沙方深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原油、天然气贸易和上下游合作,全方位深化能源伙伴关系。
《海外视角网》报导,外媒均关注此次温家宝的中东之行,外媒解读为温家宝此举为确保伊朗遭到制裁或者发生冲突时,中国能够确保其能源供应。
《华盛顿邮报》的发表文章,文章分析,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局势让中共对该地区的石油供应产生了担忧,伊朗与其同为产油大国的邻国都是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让中共不得不为确保石油进口而采取行动。
美国《彭博社》1月11日刊登文章称,在欧美等国加紧对伊朗经济制裁之际,中共国家总理温家宝计划访问中东,特别是访问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第二大石油出口大国沙特,此举意在解除伊朗可能存在的石油供应紧张。
英国《金融时报》1月10日也发表文章表示,温家宝访问中东正逢各方对西方可能对伊朗石油出口实施制裁、伊朗威胁封锁荷莫兹海峡而感到不安之际,而伊朗与阿拉伯产油邻国关系紧张。这些情况凸显北京“需要谨慎地走钢丝,以确保双方都能继续向中国大量供应石油。”
位于迪拜的中东与海湾安全分析研究所研究员Theodore Karasik称,“中共希望确保,一旦发生冲突,自己也能获得必需的能源供应。”
陈破空表示:“因为现在伊朗面临很大的问题,国际社会制裁伊朗,而且美国提出要对跟伊朗做生意的外国公司进行制裁,这样的话,中国不得不考虑它的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因此他对政局相对稳定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进行访问,我想他的着眼点是石油。”